[返回禁忌书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分区新闻]·[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天可汗 第六卷 15-28章 作者:西风紧
送交者: 4584[★★声望品衔10★★] 于 2018-03-29 0:44 已读 6888 次 2 赞  

4584的私房频道

回答: 【天可汗】 第一卷 1-15章 作者:西风紧 由 4584 于 2018-03-28 23:32

第十五章 贫道
  薛崇训可以有很多理由劝说程千里,告诉他和自己结盟才最可行,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旁边坐的人是程千里不是别人,所以他干脆省省口水。薛崇训每次见到程千里,都会想起第一次见他时的情形。
  那是在鄯州城头,程千里穿着一身灰布麻衣,看着西陲的夕阳,就如一个伤春悲秋的落魄诗人一般。第一印象就给薛崇训很深的记忆,所以他相信程千里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有些话就不必多言了。
  没有理由和劝说,薛崇训只是轻轻说道:“今儿一大早城门刚开,黄门侍郎崔日用就把子女给送出城去了。”
  “崔……侍郎?”程千里沉吟道。薛崇训直呼崔日用的姓名,口气中多有几分轻慢之意,但程千里复述这个名字的时候却未直呼姓名,他是一个说话比较慎重的人,哪怕是没有外人在闲聊的时候。
  这时薛崇训才想起程千里以前是混西域的,刚回长安不久,可能对以前的一些派系党羽不太明白,便解释道:“当初我母亲和李三郎尚在角逐的时候,崔日用和李三郎的人来往甚密。景云大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冲突)之后,朝廷制定了柔和国策,尽量避免牵涉过大,崔日用在黄门侍郎的位置上才一呆到现在,既没有升官也没被贬职。”
  昌元元年的政变之后的绥靖政策,当时对稳定时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现在薛崇训想来也不知是对是错。如果当时大兴刑狱斩草除根,虽然对当朝的名声形象很不利,给人暴政的印象,但是现在就不可能有如许多理也理不清的千丝万缕隐患四伏……不过这些都是马后炮,如今再去想功过已是无用了。
  程千里“哦”了一声,恍然道:“我明白此人的关系了……”
  薛崇训道:“此事虽看似细枝末节,可细枝末节上的风向就有些不对啊。”
  “确是如此。”程千里沉静地说着,脸上那客套的笑意已经不见了,但也看不出什么情绪波动,“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王爷见微知著也。我从朝里听到风声之后也在想,恐怕有心人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嗯。”薛崇训应了一声,也没明问程千里的态度。过得一会,见他仍然没有表态,薛崇训便说道,“我今日拜访旧友而已,也无甚要紧之事,这就告辞了。”
  “王爷……”程千里忽然叫住他,沉吟片刻道,“我在想,对手最后的办法应该是断运河,长安粮草不济便会不战自乱。”
  “哦?”薛崇训未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脸上顿时露出欣慰的表情,因为程千里说这句话意思就是要帮助他,站在他这边了。
  程千里道:“如果我是李三郎,定然从渭水以东的运河地带起事,夺取粮仓,不仅可以影响长安军心,也能以战养战,夺粮自肥。三河法是王爷曾经做出的漕运变法罢?如今的漕运,水(渭水)、河(黄河)、江(长江)接壤之处广有粮草囤积,分别等待季节便宜之时向西调运,只需劫了粮仓便可事半功倍。如今运河沿途有护漕军有一万余,趁早调整控兵将帅人选是为当务之急,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在运河一线探视情况,获得先机就更好了。”
  薛崇训听罢恍然道:“程相公不愧为沙场老将,眼光独到!受教受教。”
  程千里趁机更明确地暗示道:“如若有用得上程某的地方,尽管开口,必当实办。”
  薛崇训也不多逗留,当下便抱拳道:“有您这句话就够了,告辞,希望你我二人还有并肩作战的机会。”
  程千里点点头,将他送至门口方回。
  薛崇训和三娘上了马车,留在上面的王昌龄见他返回,便问道:“程相公是什么态度?”
  “这边的事办妥了,程宰相肯定会站在咱们这边。”薛崇训松了一口气,又提起一口气,此时还有另外的事要办。
  王昌龄又问道:“现在咱们赶着去和张相公会面?”
  “暂时不去那里,我得先去宫里办更要紧的事。”薛崇训的脸上有些疲惫之色,虽然来去都是坐车,但他劳不是力而是心,“程相公认为谋逆者会截断运河,抢夺粮赋为出手第一击,他于兵事战机方面比你我都精通,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得赶着让母亲下令调整护漕军将帅;同时调神策军的事儿也得尽早,他们要从陇右回京,路途遥远得费不少时日。”
  这时候薛崇训再次感叹,干大事真需要一帮人抱团才行,别说其他的,就是出谋划策也需要各施长处。就像现在的事儿,他一开始脑子里根本没形成系统的准备策略,然后金城、王昌龄、程千里各自出谋划策,短时间之类他至少已经明白应该怎么做,有了法子了不是……如此复杂的事儿,信息证据又不足,光靠他一个人的脑子慢慢去猜,实在有点为难。
  王昌龄道:“主公去宫里,我便不跟着过去,这些日我就住在郡王府官邸,有什么事儿也能尽早联络。”
  “如此甚好。”薛崇训心下一暖,至少身边还有这么多人和他同舟共济。
  于是他连家门都没进一次,又急匆匆地从城南向大明宫赶,在太平公主面前进言,非得他亲自说不可,别人说没有用。不过说服母亲应该不是多难的事,以她的丰富争斗经验,定能意识到李隆基可能起事,自然就会想做些准备了。
  薛崇训去了承香殿时,却被告知太平公主已经睡下。现在承香殿上下知道太平公主病情的人已经很多了,纸包不住火,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御医经常进出进药诊治,这些事儿参与的一多,便无法避免泄漏。
  薛崇训见天色尚早,便问宫女太平公主睡下多久了。那近侍宫女答道:“殿下常常腹痛,整夜不能入眠。今天下午实在难以支撑,御医束手无策之时,星楼上的玉清道姑进献了一枚仙丹,真就神了,殿下服丹之后并睡去,奴婢等见她老人家好不容易有个安稳觉,都不敢打搅。”
  “道士的仙丹?”薛崇训愕然,他实在不信那玩意,而且从哪里看到那些丹药其实含有重金属物质,是有毒的。他便冷冷道:“谁这么大胆让我母亲胡乱吃些东西?”
  宫女无辜地说道:“是殿下要吃的,她当时疼得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御医们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殿下便宣玉清道姑觐见。玉清道姑进献丹药说可以止痛,殿下服用之后果然就睡着了。”
  “睡着了还是昏迷?”薛崇训急道,“前面带路,让我看看。”
  宫女为难道:“殿下刚睡下不久,而且衣衫单薄,恐怕不方便,而且奴婢不能作主啊,王爷先等等,奴婢去问问上头。”
  “问你妹!”薛崇训怒道,“我见我娘都见不得?去,把玉清给我叫来。”
  宫女吓了一大跳,急忙唯唯诺诺地逃也似的往飞桥上直走,一路还没反应过来,为嘛要问俺的妹妹?妹妹在家乡啊。
  薛崇训闯进寝宫,一众太监宫女见他面有怒色,又是太平公主的长子,无人敢挡。当他掀开帘子时,里面的几个宫女惊讶万分,只得跪倒在地大气不敢出。
  太平公主正躺在床上,薛崇训一看顿时十分尴尬,太平公主确实是衣衫单薄,不仅没盖被子,而且身上只穿了一身半透明的透气轻纱,如雪的肌肤若隐若现,更尴尬的是丰腴的胸部上的乳尖因颜色反差很明显,她的额头上有一层细细的汗珠子,头发上还冒着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白烟。
  薛崇训脸上有些挂不住,急忙转头看向别处,走过去想拉被子给母亲盖上时,旁边的奴婢说道,“玉清道姑说盖不得,如果热气不散淤堵于体内会走火入魔。”
  薛崇训停下手,他也不能只顾着自己蛮干……这道士的玩意,他不信,也不懂,既然不懂怎能随意破坏?不过此时他倒是觉得道士还挺玄的,母亲头上冒的白烟是怎么回事?啥玩意能让人在秋天里热成这样?
  一开始他觉得很尴尬,毕竟榻上玉体横陈的是自己的亲娘,不过过得一会他也就想通了,正因是自己的亲人,只要不想歪了,有啥关系?这么一想,他倒是坦然了许多。
  等了一会儿,一身青色道袍的玉清便掀开帘子走了进来,见薛崇训站在里面,她那清秀显瘦的脸上也是一红,不过依然故作淡漠与世无争的表情,手掐子午决执礼道:“薛郎唤贫道前来有何指教?”
  薛崇训指着床上昏迷不醒的太平公主道:“你给我母亲吃的是什么丹药,怎地昏过去了,还能醒么?”
  玉清道:“是阴阳御气丹,断丹就能醒。”她见薛崇训脸色不好,又说道,“殿下方才身受尘世疾苦,痛不欲生,难道薛郎愿意看到她受那样的罪?”
  薛崇训听罢无以应答。
  玉清又道:“殿下……平日待贫道甚厚,贫道又怎会害她?”
  薛崇训听得她的声音有点异样,转头看她的脸时,却又发现并无异样。


第十六章 宫闱
  三声长长的鸡鸣传进宫闱,第一声就把薛崇训惊醒了,然后细听那鸡鸣之声实际上并不是公鸡打鸣,是内侍省的宦官们学的鸡叫,因为公鸡打鸣并不准时的缘故罢。
  人刚醒的时候意识有些模糊,薛崇训一时竟然还没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片刻之后回顾四周,雕栏楼台上朝阳轻洒,幔玮低垂,铜鼎里缓缓飘逸着清人心脾的微烟,墙边垂手站着几个高腰罗裙的宫女。薛崇训恍然想起,自己还在母亲的寝宫,然后所有的事情都涌进脑子,让他明白了身在何处来自何方,要干什么事。
  不是还要等母亲醒了授权调神策军入京么?薛崇训发现自己竟然趴在太平公主的床边睡的,床边已额外拉了一道暗金色的帘子。就算是儿子毕竟是男的,让太平公主这么一直皓体呈露地躺在眼前也不太合适,所以现在她的床前另外拉了道帘子,寝宫里的人就看不到她的身子了。
  薛崇训站起来时,发现有什么东西掉到了地上,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件绫罗轻纱,女人穿的。边上的宫女说道:“昨晚王爷睡着了,奴儿们怕您染上风寒,就找了件衣服搭上。”
  “哦。”薛崇训正要去看母亲醒了没有,因为昨天玉清道姑说会苏醒的,就在这时他发现宫女脸上涨红一片,他便很快意识到原来自己腿间扯起了“帐篷”,把袍衣顶得老高。他也顿觉有些尴尬,最近未近女色,自然精力旺盛,早上起来肯定是这般光景。
  “早晨都是这样,和你们每月都要流血一样都是正常的事儿。”薛崇训脱口而出,但很快觉得是废话,和一个宫女说这些干甚,管她个鸟。不说还好,一说这话,那宫女的耳根子都红了。
  薛崇训回头去掀帘子,见太平公主仍是昨天那模样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额上有汗珠,衣衫很单薄。因为帘子里没有人,薛崇训不仅看了一眼她的身体,别说母亲保养得非常好,丰腴的身材一点都不走样,她十三岁生薛崇训,现在薛崇训实岁二十七,算来太平公主的实际年龄才四十岁,不过按照现在的算法虚岁已是四十二了,正当壮年,本来还能保护他薛崇训好多年的。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一口气。要是母亲能像外祖母武则天那般长寿,活个七十几岁,那他这辈子只消享受人生就够了。
  他伸手放在太平公主的肩膀上轻轻摇了摇,唤道:“母亲,母亲大人……”见没有反应,又多用了些力气摇晃,并继续呼唤。可是太平公主仍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仍在昏迷之中。
  就在这时,后面传来玉清的清脆声音:“殿下醒过来了么?”
  薛崇训有些怒气,心道那玉清昨天明明说母亲能苏醒的,现在却仍在昏迷,那正事怎么办?
  他正想转身质问玉清时,又意识到自己下衣顶起的尴尬,只得坐回刚才的凳子上,心下有些郁闷,虽然自己没有邪念,但身体有时候不受控制,比如这大早上的。
  “还没醒,你不是说今早会醒?”薛崇训坐着说道。
  玉清听他的口气又见他的动作,觉得十分别扭,皱眉道:“阴阳御气丹我也服用过,能驱除体内久陈之毒气,引清气入丹田,服丹修炼可近天道,明明断丹便会醒来的……”她一面说一面走到床边,也掀开帘子去瞧。
  薛崇训说道:“你给她把把脉,是怎么回事。”
  玉清无辜道:“贫道不是郎中,怎么会把脉?”
  薛崇训回头说道:“叫郎中来……宇文姬在哪里?”
  宫女道:“女神医前天就回家去了。”
  “那叫太医署的周博士,赶紧前来。”
  等了许久,一个白发白胡子的老头儿便提着药箱进宫来了,想来就是那太医署的能人周博士,这老头子自己倒是很健康的样子,头发胡须的全白了起码有七十岁,脸蛋上居然还泛着红光,走进来时也没听他喘。
  宫女们把周博士带进去,来到太平公主的床前,薛崇训把她的一只手从帘子里面拿出来准备给周博士把脉。那御医坐定之后打开药箱,拿出一块垫子把太平的手腕枕在上面,然后用手指轻轻掐住脉搏,闭目不语。
  良久之后,薛崇训见他放开了手,便问道:“我母亲的脉象如何?”
  周博士沉吟道:“脉象稳定,暂无担忧……你们给殿下服用过什么药剂?”
  “阴阳御气丹。”玉清答道。
  “阴阳御气丹?”周博士一脸茫然,医官和道士完全是两个不相干的类别,一道士和他讲道家的丹药物什,不是扯淡么,周博士完全不懂,愕然道,“道长是如何看待病理的,不妨说来与老朽听听?”
  “不知道。”玉清一句话让周博士无言以对,她又说道,“贫道并不医病救人,自然不通病理,这丹药也是据墓中古籍所言之法炼就,不仅能练气修仙,也有镇痛之功效。昨日殿下腹痛难耐,贫道便让她服用了一枚丹药……上回贫道自己也曾服用,次日一早便醒了,哪想得殿下无法醒来,贫道便不知其故了。”
  周博士道:“道长另取一枚相同的丹药来让老朽瞧瞧。”
  玉清便掏出一只盒子,里面正有一枚葡萄大小的深紫圆状物,也许是她带过来让太平公主继续吃的。
  周博士接过盒子,眯着眼睛凑近看了一会,又拿鼻子去闻,然后取了一枚银针去挑上面的东西放进嘴里尝,他一面忙活一面问玉清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炼的。
  玉清面有为难之色,想来她弄这玩意的炼制之法费了不少劲,不太想告诉别人。但见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她也只好一五一十地述说出来了。其方法十分复杂繁琐,很多东西薛崇训闻所未闻,反正他是听不明白的,也不知道周博士如何,恐怕也好不了多少。
  这时薛崇训便抓住要点直接问道:“周博士明言,这丹药还能不能吃?”
  周博士皱眉沉思了好久,才慎重地说道:“殿下得的是症瘕,这种病从古到今天下无人可医,老朽活了七十余载,遍观医书,也没见哪本书上有记载治愈过此症……恕老朽无能,对殿下的病无计可施。至于这种阴阳御气丹,是道家修炼之物,已不在医道的范畴,老朽无法论断。”
  薛崇训又问道:“我母亲昏迷不醒,是什么缘故?”
  周博士当即旁征博引说了一大堆玄虚,听得薛崇训一头雾水……在他这个外行看来,中医和道士一样很玄乎,不过中医能治一些病是有经验总结过的。
  玉清说道:“既然御医都说殿下得的是绝症无药可医,不如让我照顾她一并修道罢,仙人还怕生病不成?”
  薛崇训道:“可你得先把她弄醒,咱们和她还有正事要说,然后再慢慢调治也好。”
  玉清看向周博士:“御医有法子让殿下醒来吗?”
  周博士瞪圆了老眼,仿佛在说,又不是老子把她医昏过去的。
  这时众人便看向薛崇训,让他拿主意,因为薛崇训是太平公主的嫡系长子,他们家的事儿,太平公主不能决定了自然该他说了算。
  薛崇训眉头紧皱,想了想,此中牵连甚广,但他就不是个把事情复杂化的人,简简单单地一想:母亲已经是绝症了,现在怪罪玉清把人弄昏迷了也于事无补,而且万一死马当活马医这道士真把母亲治好了呢?
  他本来想请太平公主授权调兵的,现在人不能说话了,他心里对玉清有些恼怒,但静下心来想到要不是玉清,太平公主痛得死去活来也是于心不忍;何况现在太平公主昏迷,办事还可以通过朝廷机构,找政事堂的某宰相上书,然后让皇帝批复便合法了……李守礼本来就是皇帝不是,只不过以前权力被太平掌控了而已。
  于是他便没有说什么怪罪的话,只让玉清留下照顾太平公主,起码能减轻一些她的痛楚。
  事已至此,薛崇训只得暂时放下这边,而把时间用到政事堂那边了。他让兵部尚书张说上书调神策军,又让吏部尚书陆象先直接下文把张五郎和宇文孝调回京师。
  虽然薛崇训并不觉得此前一直韬光养晦的李隆基党羽有多大的胜算,但中央失去太平公主这个主心骨,加上李守礼的皇帝名分本就不甚合法,在权力更替之际风云莫测,有些事儿真不得不防啊。


第十七章 东秋
  昌元二年九月间秋色已经很深了,田里的稻谷业已收割,留下大片的谷桩发了绿油油的再生苗,倒为这万木凋零的时节增添了些许生命色彩。地处黄河沿线的东都洛阳,城中多有落叶乔木,当此岁枯之际,自然是落叶飘零,气氛有些苍凉。
  好在洛阳是帝国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各国各地商贾云集货物集散、迁客骚人络绎来往,人口相当稠密,热闹的气氛让人口几乎都忘怀了秋的凄清。
  城内更有武则天时建造的皇家宫殿“万象神宫”,高达二百九十四尺(八十多米),壮观异常堪称这个时代的奇迹。虽然武则天去世后,自中宗朝起,政治中心就向西转移,长安逐步恢复了中央的位置,河东王改革漕运制度后长安物资日益丰富,洛阳逐渐退出政治巅峰,成为了中枢权力中失势落魄者昏昏度日的地方,但是并不影响其繁华程度。
  经济的繁荣让人们衣食无忧,而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又在这里书写了无数的篇章,这是一个富有内涵和浪漫的古都。景云年末期长安的一场激烈权力斗争落下帷幕后,虽然没有大兴牢狱,但被贬出长安的文武不在少数,洛阳成了他们伤春悲秋之地,这些文化修养很高的士族也为这座古都增加不少文化气氛。
  前宰相姚崇就是其中之一,被贬到洛阳做府尹已经几年,因为他以前在景云年间多次帮李隆基说话,又权重宰相,自然不能再呆在中枢了。他还算好的,前禁军将军张韦在权力角逐中被赶出京师,连个官儿都被给,直接让他自谋生路去了。
  张韦以前本就是江湖豪杰出身,因为被李隆基赏识才提拔到京里慢慢做上的禁军将军;现在没他什么事儿了,便继续干老本行跑江湖。不过这倒饿不死他,张韦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不错,很快就在洛阳码头干得有滋有味,码头组织上下货上货的苦力、租车租马的行当,还有一些游走在律法边缘的诸如收账放贷之类的事儿,他都有所参与。又有洛阳府尹姚崇以前是亲太子党的官僚,对张韦这样的旧人自然多有照顾,让他在洛阳城混得风生水起。
  张韦此人出身不怎么好,和官场上的人又很有些不同,相比之下没什么顾虑,念及李隆基和他的情谊,倒是很讲义气。李隆基逃出长安之后,就是他出面隐蔽保护的,要不然李隆基堂堂做过皇帝的人也会没有容身之处……敢藏李隆基这样的人,真得冒着杀头灭族的罪,一般人真没那胆量和能耐。
  现在李隆基就成了张家账房里头的人,平日都不怎么见人的,一块儿的还有姜皎、高力士、王琚、刘幽求等死党,这些人除了跟李隆基一条道走到黑基本没其他出路的人,更有宦官高力士对太平党充满了仇恨,一心就想报仇。大伙自然不会抛弃李隆基这么一个有出身有身份的人。
  李隆基当初逃奔时,带着东宫卫队三四百人,统帅是他的家奴王毛仲。这货是高丽人,在唐朝毫无门路,李隆基对他好重用他,也是跟定了三郎的人。当时张韦秘密接应了李隆基等人之后,认为卫队人数太多容易暴露,便叫王毛仲带着人投别处去了。
  正好张韦的兄弟在洛阳城外得到了官府开矿的凭文,准备招壮丁挖矿,这不正赶上了么?衙门里姚崇那些人知道是张韦的弟弟,谁还找他麻烦,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东宫卫队便脱了衣甲收起兵器分批投到矿山,佯装成苦力隐瞒身份。好在矿山地处偏远人烟罕至的山中,安全性反而不错。加上王毛仲平日一直向将士灌输会卷土重来,暂时吃点苦,只待日后飞黄腾达,加上军队本来就有组织和管制,一时就如从世上消失了一般。
  只可怜曾经的皇帝李隆基虎落平原,终日躲在破旧的账房里艰难度日,要不是他正当年轻心中尚有斗志,习惯了锦衣玉食光鲜体面的皇帝如何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还在卧薪尝胆两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在京师的旧党细作递来消息,太平公主身患绝症不知死活,已经多日不见朝臣了。太平公主朝的怀柔政策起到稳定局势作用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隐患,比如那些铁定和李隆基有关系的人没有被清算,就如催日用这样明显是李隆基旧党的人居然还在官位上……因为一旦清算,事情就复杂了,很难避免无辜牵连。像武则天朝时为了减除异己,无辜受害的人才不在少数。
  这可是大好良机,李隆基是绝对不愿意放过的,要他继续过现在这种日子,还不如孤注一掷死了的好。
  一场政变便在几个心腹的怂恿下紧锣密鼓地部署之中。
  众人一合计,吗的地方都不用挪了,就在洛阳不是最好的地儿么?
  他们分析之后选中洛阳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不选容易起事的地方州郡,是借鉴武则天朝时徐敬业造反失败的教训,防卫薄弱的地方城池容易控制,但不利于发展。扯起大旗之后,别人不一定听你的,虽然李隆基当初执政时提拔过很多人,地方上都有前太子党的官吏,但是在地方起事,人家也得顾着身家性命妻儿老小不是,胜败南楼之下别人很难提着脑袋跟着造反。而洛阳则不同,虽然不是京师,但有陪都的地位,只要占领了洛阳便可以自封中央,声势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不选长安,原因就太简单了,长安在太平党的眼皮底下,如今到处都是他们的人,根本就很难开始,几乎连城都进不去。
  一系列的布置之后,李隆基行动非常迅速,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事到如今,只求快不求稳。诸如劝说崔日用等门阀世家参与大事,是冒着泄漏风声的风险的。
  最冒险的一件事,是他主动约见洛阳府尹姚崇,让姚崇一起图谋大事……这事儿的危险极大。姚崇虽然平日里对贬官到洛阳的太子党旧吏很好,经常予以方便,但并没有直接和李隆基有所来往,此前连李隆基在哪里都不知道,当然他也不会去查。
  如果姚崇只是念及旧情,并没有想帮李隆基成事的心思,得知李隆基下落后公事公办,把他给卖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啊。
  但是李隆基的胆略还在,他就敢冒这个险,因为没有姚崇的参与,想起事夺取洛阳都不太可能。
  两人秘密会见之后,事情让李隆基非常惊喜,根本就没有劝说姚崇,他便直接跪倒在前称呼陛下泪流满面,阵营态度一目了然。
  李隆基很是惊讶,因为姚崇这人的性格平日十分和气,基本没见他和人粗过脖子,待人一副淡泊无争的模样,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君子太淡,凡事求稳,阴谋诡计可很难和他们同谋。
  其实姚崇外面淡泊,内心可也是想做一番功业的,不然他怎么中年后才想起读书谋功名,是怎么爬到宰相位置上去的?
  现在李隆基找上门来了,很明显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李隆基卖了交出去,否则窝藏此等人,到时候不死也要死;不卖他,就只能和他上一条船,到底有个盼头不是,一旦成了该多得宠信,要实现什么政治抱负没机会?
  姚崇一改平日稳重淡雅的态度,两眼老泪:“陛下出京后庙堂沐猴当道,大权尽落妇人之手。如今太平辞位,汾王昏庸无能,国柄竟不知会旁落何人,社稷堪危,国家堪危啊!”
  李隆基急忙扶住姚崇道:“汾王虽是高宗皇帝、大圣皇帝子嗣,但基业已在中宗皇帝、父皇手中传有二世,依制唯有我父皇正嗣方有资格继承大统!汾王已属旁支,本就不合祖制,为伪皇无疑;且是太平公主专政所为,我李家大统何时该由妇人决定?当此天谴太平之机,我便趁势夺回大权,大事欲依仗姚相公啊……只要在洛阳称帝,昭示天下伪皇种种不法,便能重掌社稷,诏天下兵马进京讨逆,复我李唐基业!”
  姚崇当即拜道:“为陛下匡扶正义、澄清宇内,老臣愿肝脑涂地以为前驱。”
  “事不宜迟,既然如此咱们便先选一个秘密所在以为前敌中枢,先取东都,再图大计。”李隆基精神抖擞,自信在一瞬间又恢复到了身上。
  姚崇抹掉眼泪,正色道:“陛下住在何处,彼处定然是隐秘所在。”
  李隆基沉吟片刻:“在张韦的地方,但那里太偏僻,大事当前不利于迅速决断,不如就在姚相公府中如何?”
  “如此也好,虽然府中人来人往不慎隐秘,但如今朝廷里群龙无首乱作一团,洛阳离京甚远,也不怕消息临时走漏,兵贵神速。”
  李隆基当即说道:“那今晚我便与诸公前往姚府,同时调东宫卫队入城。姚相公想办法让王毛仲他们顺利进城,要运衣甲兵器,切勿让守城者检查。”


第十八章 讨逆
  昼短夜长越来越明显了,洛阳城即将开门的时候,天色还没完全亮,只有东边刚刚泛白。冰凉的清晨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进城的大路上时不时有挑着蔬菜担子的农户路过,早市生意最好,城郊的农户自种的菜可以担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钱。
  大路上有一大队骡车,浩浩荡荡的起码有几百人,过路的人都让到道旁,好奇地看着他们。有说是矿上的,运铜去码头。
  当头一个络腮胡的大汉,脑袋长得奇形怪状,形同一个胡萝卜,又如一根“棒子”,正是李隆基的高丽家奴王毛仲,但他早已升到东宫卫队的统帅了。他们的骡车里上头铺着几块铜料,下面全是盔甲兵器。
  古都洛阳已经隐隐在忘,这确实是个很古老的城池,相传自夏朝起就在此建都,前后有近百个君王在这里登基。在淡淡的晨曦中,寥寥的薄烟里,它安静地矗立。押运骡车的汉子们都不禁目视前方,默默地看着若隐若现的城楼,这里或许是他们发迹致富之地,也或许是葬身之所。
  一个在骡车边上步行的后生悄悄说道:“队正,您说陛下这回能赢么?”
  “废话!”坐在骡车上护着“货物”的人瞪眼骂了一句,“输了一回就丧胆了?上回陛下是不慎败在了太平公主手里,就咱们承认太平公主比陛下略胜一筹,可现在她不是归西了么?陛下还四两拨千斤赢过韦皇后呢,谁是咱们的对手……”
  后生道:“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训没死,您不是不知道,在武德殿前那小子的人多猛!”
  “你懂个屁,竖子靠他娘才能蹦达,争权又不是街头打架,可不是谁打得赢就中用。”队正悄悄说了一句,“别说话了,一会被上边的人听见了要挨鞭子。”
  于是周围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子和骡马发出的一些噪音。距离城门已经不远了,众人走了一阵,便到了城门口。只见门口很多人,大多是些菜农和住城外的小商小贩,城门没开之前就等在那里了,一开门便向门口涌去,加上守门的军士看见可疑者要检查箩筐,一时就显得有点拥堵。
  车队行至城门前便停了下来,矿主张家兄弟从马上跃了下来,走到城门口和军士说着什么。这时一个披甲的将领走了出来,接过张家兄弟递来的文书看了一会,然后面带笑意地张家兄弟说起话来。城门口有点吵闹,外面只见他们在那有说有笑,也听不清说了些啥。
  那公文是府里开的通行证,盖了印的,而守门的将领也得了府尹姚崇的话,让他给张家兄弟行个方便。那将领和姚崇的关系很好,而且上头都放话了,有什么事儿也不关他的事,何必干得罪的事?将领只道是姚崇收了人家的好处,给人行方便而已。
  于是王毛仲这帮人便大摇大摆地运着骡马陆续进城去了,连一点阻拦都没有。边上张家兄弟和那将领还说着什么笑话,这跑江湖的生意人,闲话乐趣特别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个人都能扯上关系,张家兄弟一阵笑谈,直逗得那将领捧腹大笑。
  待车队全部都进城了,张家兄弟才和将士们挥手道别,翻身上马追车队去了。
  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头功还得算在姚崇身上,他就是洛阳府的长官,从内部都变质了,难度骤然降低了许多。不然洛阳作为军事重镇,别说几百卫队,就是调大军围攻,一时半会也别想攻下来。
  王毛仲带人径直赶往码头张韦的地盘上,两个人出来接应了他们。一个是张韦,另一个身材高大脸部有棱有角的汉子是高力士,样子是魁梧有力,除了没有胡须,真看不出来是个宦官。
  张韦把众人带进一个存粮食的仓库场地,把骡车都赶了进去。这时天已经大亮了,远远地能看到城中四处都炊烟缭绕大约是还是造反时间。张韦见到炊烟也随口问他兄弟:“你们吃饭了么?”
  “五更就在矿山吃过了。”张家兄弟说道。
  “那成,都穿上盔甲带上兵器罢。一会咱们先去马行取马,虽不是战马,将就着骑。”
  众军遂纷纷掀开遮在骡车上的麻布,把上面的铜料搬下来,只见里面明晃晃的盔甲刀枪保养得还不错。平时他们存在军械时上了黄油的,虽然出动之前用草纸把黄油擦过,但仍然留下一股不纯的黄油味儿。
  两档铠、马槊、横刀,弓弩箭羽一应俱全,东宫卫队的装备本来就优良。众军装备妥当之后排列成队形,形象顿时大为改观,原本破破烂烂的苦力一下子就变成了军容严整的军队。
  过得一会,只见一个身材瘦削的文士骑马到了门口,张韦喊道:“自己人,放人!”守在仓库门口的汉子们这才放人。
  来者是姜浩,李隆基身边的心腹谋士之一,当初和太平公主蓄势待发时,他送了李隆基一把横刀,谏言“当机立断”。姜浩抱着几卷黄色绸布走过来,双手递到王毛仲面前:“这是姚相公准备的战旗。”
  王毛仲展开后是四面旗帜,两面相同的书“尊皇”,另外两面“讨逆”。众军见状,神情为之一振。
  “陛下敕命。”姜浩又说了一声。众人忙跪倒在地,俯首恭听。
  “以张韦为讨逆大将军,节制各军;王毛仲统帅六率。成败在此一举,愿诸位同心同德共襄盛举!”姜浩飞快地说完,又说道,“事不宜迟,姚相公那边已准备妥当,咱们这就出发,取马先去府衙与陛下会合。”
  张韦举起刀鞘喊道:“把旗挂起来,出发!”
  以张韦王毛仲等人当前,众军列队从仓库场地里开拔而出。到底他们是一支完整的兵马,队列军号还没往,行进起来有板有眼,匡匡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颇有声势。众军来到王毛仲的车马行取了马匹,便直接来到南北大街上,高举“尊皇讨逆”的旗帜,大摇大摆地向北开进。
  沿途的百姓市民见此情形自然惊慌,明晃晃的刀枪把很多人吓得四处奔跑鸡飞狗跳,有胆大的却躲在巷口瞧那旗帜,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何事。
  全副武装的骑兵队列在城中央横行无忌,洛阳城的守备部队一时半会根本来不及反应。城中武备主要在几处地方,各城门内的城防军队,然后府衙内外的守备。指挥中枢就在府衙中,由府尹及长史等幕僚集团控制,本来睿宗朝开始国内重地设有都督,但唐朝的都督实在没有多大的权限,和三国时的周都督是两个概念,几乎形同虚设。
  因姚崇及幕僚投向李隆基,导致东都权力中枢瘫痪,城中各处守备没有接到调令,将帅无权擅自行动,所以张韦率军冲向府衙时如入无人之境。
  待众军到达衙门外时,果然见得李隆基及其心腹和姚崇等人在一块儿,大伙便汇合到了一处进去。府衙守卫听命于官僚,不仅不抵抗,更开门迎接,犹如会师一般。
  数百骑兵连同府衙守卫一起冲到官吏办公之处列阵,姜浩上前高声劝说洛阳官吏加入阵营,他大声喊道:“专权者太平遭天谴归西、伪临朝者昏庸无能,朝廷权柄落入奸人之手,国难当头,我大唐之士气节何在?今有上皇正嗣匡扶社稷……”
  一番煽动之后,姚崇也劝说诸公出门同谋,他们又见外面兵马陈列,许多官吏便从里面走出来加入李隆基麾下。这时一个青袍官儿走到门口破口大骂起来,刚骂两句,只听得“嗖”地一声,一箭便飞进他的额头,顿时“扑通”一声仰面倒下。众官见状脸色煞白。
  李隆基当即一声令下,王毛仲便带兵马冲了进去,二话不说便行屠戮,古朴充满墨香文案的办公之所立时便成了修罗场,人头乱滚血溅门窗,里面的人被砍了个干净。
  然后李隆基及其党羽来到了大堂上,在公座上入座。政变程序他们早已议定,当下便同时办两件事:让府衙盖印下令四门守备将军到府中面圣,里面有好几个将领都和姚崇等官僚交好,事到如今愿意同谋者定然不少,剩下的如若反抗便兴兵讨伐……他们要让部下率军对抗曾经合法登基称帝的李隆基,恐怕无多战心;第二件事便是把早已写好的极具煽动性的檄文张贴各处。
  洛阳有许多在长安权力斗争失败后贬官罢职的官吏文人,恰恰唐人又十分自信自大,有点墨水或能耐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本来应该成大事的结果因为没人赏识才落魄至斯,听到风声必定会有不少人要抓住机会投奔过来搏上一把。也许有人会怀疑李隆基能不能成事,但也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就功业的大好良机,毕竟现在的朝廷中枢乌烟瘴气并不得人心。
  李隆基党羽接下来要干的事儿就是快马传报那些以前秘密联络过的门阀士族趁机起事,壮大实力。很多人早就对当今朝廷不满,一肚子牢骚,正缺一个站在高处振臂而呼的人,李隆基这样显赫的身份无疑是最佳选择。
  比如崔日用那样的已经够胆小谨慎了,一听到洛阳政变成功的消息也要溜出京师跟着造反。


第十九章 细软
  李隆基在洛阳“万象神宫”称帝,自称真命天子,讨逆檄文传视天下指长安的李守礼为伪临朝者。并封姚崇、刘幽求、姜皎等人为相,自建三省六部,如此一来长安朝廷便被他们称为不合法的政权。
  但地方上大部分都不承认,比如洛阳兵部的人拿着兵部印信去折冲府调兵,可那东西和折冲都尉手里的凭证不合,折冲府便按照律法拒绝交兵,任你好说歹说都不干。此时的府兵制已经在慢慢衰落,但还没有完全被取缔,折冲府还是有些兵的。洛阳政权急需扩大实力,自然很想要东都以东许多地方的府兵。可要想得到这些府兵,只有先推翻地方州府政权,然后罢免折冲都尉,新设官吏将校才行得通。
  李隆基政权建立之后没有急着征讨地方不愿受洛阳节制的地方官府,他们先集中洛阳守备及士族响应后的武装围困了黄河大仓。正如程千里所料,夺取了运河大仓,不仅能解决军需,还能让潼关以东大半壁江山的粮赋无法运抵京师。
  同时他们又派细作和密使试图与潼关守将接触,图谋关内道最重要的屏障、号称三关锁匙的门户之地。
  各种消息西传入长安,产生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粮食食盐等必需品价格开始上扬。市井之间的百姓根本没弄明白是什么状况就开始疯狂抢购物资,而且跟风的人非常多,见大家都买便跟着买。住在城中的大户基本在城外都有庄田土地,粮食什么都几乎可以自给自足,倒不担心买不到粮,可盐巴他们没法造,就开始抢盐。
  长安东西两市许多商铺的盐被莫名其妙地抢购一空,有的商贾意识到了商机,借机把食盐哄抬数倍至十余倍。就算是这样,很多人拿着绢绸(纺织品可作货币)也买不到盐……这事儿也挺扯淡,李隆基在东都生事和盐巴的价格,两件毫无关系的事居然就扯到一块儿了。
  尚在长安的崔日用一日从衙门回来,就看见家里堆了半屋子的盐,顿时勃然大怒,找来他的老婆贾氏质问她弄这么多盐回来要吃到何年何月?
  贾氏道:“众人都说再过两日拿着钱都买不到了,梁管事说要支银多存一些盐,我便没有反对。”
  崔日用皱眉气道:“众人都说泥巴能当饭吃,你们也吃泥巴?!”他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你不是想为咱们莫儿报仇?买那么多盐打算还在长安呆个十年八年?”
  贾氏顿时无言以对。
  崔日用叫她一起向里面走,一面交代:“一会晚上收拾一下细软,别太多东西,咱们明天一早出城。”
  “去……去哪里?”贾氏感到很突然。
  崔日用瞪眼道:“还能去哪里?回河南去,跟三郎一块干大事!”
  崔日用已经长久的考虑已经下定决心了,只有跟着李隆基干才可能有点出路!上回京兆府的王少尹把崔莫的案件内情泄露了出来,这人心难料,就怕薛崇训那厮一不做二不休……崔日用觉得,与其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上,不如放手一搏跟李隆基算了。
  这时贾氏问道:“要通知贾家那边的人么?”
  “暂时不要泄露风声,咱们先回去了再说,以免夜长梦多。”
  当晚他们老俩口也没睡好,贾氏收拾了许多东西,都是很值钱的,她舍不得丢下,心道主人一走,府里的下人不得偷偷摸摸把什么都盗走了?反倒是崔日用很干脆利索,就带了两身换洗衣裳,然后取了一把剑,就算收拾好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崔日用起来一看贾氏弄了一大口箱子在房里,里面装得满满的,他顿时没好气地说:“这么一口箱子,谁搬?”
  贾氏道:“府里不是有人么?”
  崔日用骂道:“妇人之见!你以为咱们这是风风光光衣锦还乡?如今的状况,带的人越多越容易被发现,就带何三他们父子在路上有个照顾,其他人都别说,一会就出门,估摸着城门一开就出城!”他一面说一面拿起箱子里的一个瓶子往地上一丢,顿时给碰裂了。
  贾氏见状伸手护住,肉疼地说:“这瓶子值两千匹绢!”
  “都丢了!有黄金的首饰么,带上,银的都不要了!”崔日用没好气地说,“以前我不是给你买了不少金首饰?把那些东西带上就中,你这么瞎忙活太阳都升起来了,唉,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捣鼓了好一阵,崔日用叫来那两个心腹奴仆,总算带着细软从后门坐车直奔长安东边的延兴门。走在半道便听到了隆隆的鼓响,城门已经开了,要是再早些起身更好……不过现在也不算晚,街上还黑漆漆的,天色还没放开。
  崔府在长安北边,本来要从东边出城走春明门要近得多,因为春明门挨着兴庆坊靠北;而延兴门在南部,大老远的路。但兴庆坊那边现在住的是太平公主的两个儿子武家兄弟,人来人往的崔日用怕被熟人认出来了,便宁肯绕路走延兴门。
  崔日用有官身,去哪儿都没人阻拦,很顺利地出了城门,他不觉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又喊奴仆加鞭赶路。
  就在这时,马车没有加快,反倒停下来了,崔日用骂道:“赶紧的,干什么停车?”
  那奴仆的声音有些异样:“阿郎自己看罢……”
  崔日用挑开车帘把头伸出去看时,顿时大吃一惊,只见大路中间站着七八个骑马的彪形大汉,中间那人竟是薛崇训!
  薛崇训见到崔日用伸头出来,便在马上抱拳道:“一大早的,崔侍郎这是要往何处?”
  崔日用的冷汗直接就湿了衣襟,强自镇定住心神道:“最近府里用度紧张,老夫去永业田看看经营。”
  薛崇训冷冷道:“最近京里那么多公务要办,崔侍郎倒有心思去管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今天也不逢年过节,衙门里不用上值么?”
  他口气不善,崔日用也拉下脸来:“这些事儿不该河东王过问的罢?”
  薛崇训也懒得多废话了,当下便说道:“我看你是带了细软想回河南道跟着李三郎一块儿谋反吧?”
  事到临头,崔日用的一颗心已经掉进了冰窖,但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认账的,“河东王,饭可以随便吃,话可不能随便乱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血口喷人!”
  “检查一下行李便知,去看庄田或是走亲访友,不可能带许多财物。”薛崇训喝了一声,“来人,给我搜!”
  崔日用急道:“河东王,别忘了,老夫是堂堂大唐黄门侍郎,谁有权搜老夫的身?你想干什么!”
  薛崇训挥了挥手道:“我有权。”崔日用骂道:“老夫还是大唐黄门侍郎,你有啥权,凭什么?”薛崇训冷冷道:“凭我现在有七八青壮,你没法反抗。”
  众手下一拥而上,把那马夫给赶了下去,然后掀开车门粗暴地把崔日用拉了下来,又去拉他的内眷贾氏。崔日用见状怒骂:“老夫定然上书弹劾,无法无天了,除了今上下旨,谁能搜崔某的车,轻薄女眷?”
  一个壮汉从贾氏怀里把一个大木盒抢了过来,打开之后众人顿时眼睛一亮,只见里面全是黄金、珠玉、宝石的首饰。方俞忠接过盒子呈到薛崇训面前,薛崇训随手抓起一大把塞到方俞忠的怀里:“和大伙分了罢。”
  贾氏愕然:“凭什么分咱们的东西,你河东王是山贼强盗?”她刚才被吓呆了,这会见财物就这么被抢才来了勇气说话,但她说话的时候崔日用已经垂头丧气地默不作声了,瞧现在这情形,说什么也是无用。
  薛崇训道:“幸好我的人盯到了崔侍郎,不然放你出京回到河南,你们崔家在当地那是多有势力啊,一呼百应不是给李三郎火上添柴么?”
  崔日用道:“你爱怎么说怎说,把我交御史台好了,怎么定罪我无话可说。”
  薛崇训沉吟道:“光是搜了你们的财物,可这些珠宝金银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不能作为证据,如何定罪?一旦公诸于众,御史台也不好用莫须有的罪名治你,不然不得搞得人心惶惶?看来只有我再做一回恶人把你私自看押了。”
  崔日用看了一眼还在车上的佩剑,薛崇训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禁露出了笑意:“怎么?还要在我面前动武?”
  薛崇训长得人高马大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已经很有压力了,而且京里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武夫,崔日用和他耍刀弄枪实在毫无用处。
  “绑了!”薛崇训一声令下,众汉便扑将上去,用绳子把崔日用夫妇和那俩奴仆一块儿结结实实地绑在了马车上,把嘴也给堵了。然后众人押着马车掉转过来向城门那边走。此时此刻崔日用恐怕唯一值得兴庆的就是提前把儿女送出长安了,否则如今这乱局之下,恐难安身。


第二十章 左右
  崔日用身为黄门侍郎,在长安做了多年的京官,同僚好友不少,他接连两天没去上值,自然就引起了同僚们的注意。有人去他们家一问,说是两天前就出门了,一直没回。又过了两三天,有同僚到他们家去查,发现其卧房凌乱,值钱的东西被收在一个大箱子里,又审问管家,说是崔日用夫妇自己弄成那样的。如此一来,大伙自然就猜测崔日用是奔回河南老家造反去了。
  这下倒霉的是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贾膺福,因为他是崔日用的老婆娘家的近亲。贾膺福以前本来选对了阵营的,和窦怀贞萧至忠等太平党的大臣打得火热。现在牵扯到这事儿,立刻不得信任了,虽然没有马上被罢官问罪,但他们家周围都是御史台的密探。行踪被盯得死死,这么过日子苦闷不苦闷?
  自武则天以来,唐朝中央就形成各种派系,政权交替太快,其中党派理也理不清。
  不过一旦胜负注定之后,就能形成短暂的稳定局面,如太平公主在时,就能压制调和其中矛盾。现在太平公主人事不省,他们内部的矛盾很快就凸显出来了,首先是张说和程千里之间出现了不和。
  两个人都是宰相,张说掌兵部,程千里虽然掌工部,但他本身是带兵打仗出身的。如何扑灭洛阳争权,两人争执不下……好在中央没人会说要支持李隆基,因为洛阳都宣布长安政权为伪朝,李隆基成了长安官僚共同的敌人,否则大家手里的权力都作废了。
  程千里想获得政事堂授权,自率京畿周围的长征健儿三万六千人出潼关扑灭叛乱。当时为了对吐蕃发动战争,唐朝中央招募了十万官健,大战之后化整为零,一部分驻守陇右积石山防线,一部分调到河西,剩下的三万余众分驻在京师、渭南、武功等京畿地区增强武备。程千里认为只需这股兵力便能成事,很想获得兵权再立一功。
  但兵部尚书张说很不服气,因为他做宰相的时候,程千里还是地方官,他可不想让程千里逐渐得势胜过一头,否则以后自己见到曾经的下属还得低声下气?那是多郁闷的事儿!于是张说想以兵部的名义调关内道卫军讨伐叛乱。
  两人暗中较量各有长短。张说久在庙堂,声望更大,他明白放出话来:你一个工部尚书还管兵部的事儿作甚?可张说也有短处,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他是跟李隆基混的,后来才投到太平公主门下。
  相比之下,程千里的出身就干净多了,虽然刚刚才做宰相,可那是太平公主一手提拔上来的,属于嫡系官僚,现在又和薛崇训结成同盟,更得政事堂诸相公阁老的支持。虽然张说也和薛崇训的关系甚密,当初为了促成军制改革,两人密切配合携手合作过,但张说与薛崇训的关系终究不如程家的联姻关系,就算程婷不是正室,也是明媒正娶过门封了侧妃的。
  两人斗得火热,政事堂没人能做主一团浑水,左相陆象先虽然名望很高,但本身是个和事佬,淡泊易相处,却缺乏魄力;太平党元老窦怀贞那厮就更别指望了,他正忙着千方百计地和高皇后拉关系,在他的眼光下,太平公主不成了,高皇后可能会掌宫廷大权,得趁早投过去谋出路……他那名字里的贞字,完全就是个笑话。
  时王昌龄向薛崇训进言道:“主公得尽快平息朝中的争执,尽快调军平息叛乱。”
  正如王昌龄所言,时间拖得越久越对李隆基有利,首先长安这边失去了漕运物资,恐怕关内道的经济养不活京畿地区的军队;其次李隆基占据洛阳之后,假以时日可以各个击破控制。
  但薛崇训也有小算盘,他也想自己率军平叛,这件事对以后在长安的地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过陇右的嫡系部队“寿衣军”(神策军)还没到达,张五郎、殷辞(寿衣军将军)等也没到,薛崇训从未指挥过大战,就算给他兵权说不定也要吃败仗,这样的话岂不坏事?
  因王昌龄不是外人,薛崇训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说道:“当此之时,如不图进取恐沦为武三思那样的结局。”
  王昌龄沉吟道:“主公所言极是,但等神策军到达尚需半月多时间,蹉跎之下恐怕耽搁正事。”
  薛崇训心道,如果我自己的安危得不到保障,长安和洛阳谁胜谁负关老子鸟事,朝廷的权力集团全部去死都和我没关系!
  王昌龄见他沉默不语,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便说道:“李三郎短日之内没办法过潼关,关内暂时无忧,坐视不管,只是会让东都近左地方沦入其手。”
  薛崇训问道:“张相公和程相公争执不下,但朝廷诸相明知不能拖延下去,定然要设法协调拿出一个章程的。少伯认为我能等到神策军入京那时么,到时候能得到兵权?”
  王昌龄道:“什么时候能出师真不好说,但如若主公要争取平叛的兵权问题不大,一则主公是左卫大将军;二则张、程俩人的争执确实麻烦,程相公掌工部,本就不该再掌兵权;但张相公又得不到诸相公的支持……毕竟张相公和三郎渊源深厚,他们担心张相公临阵叛变。”
  薛崇训笑道:“其实我倒觉得张说还是靠得住的,他已经投到我母亲门下了,好马还不吃回头草,他的宰相当得好好的,况且李三郎胜算并不大,凭什么要跟李三郎?”
  王昌龄点点头:“张相公手掌兵部,确实是最恰当的人,但诸相公众口不一,是不会冒险让他领军讨伐李三郎的;程相公又没名分,被张相公压着没办法。所以到头来,如主公出面,正好是折中平息争端的办法,定能得到朝臣的一致支持。”
  薛崇训以为善,顿觉那俩老小子相互制约牵制原来是个好事儿。
  ……这时候左相陆象先没办法,在政事堂让大家表决,宰相是七个人,这种状况在皇权低落的时候很有用,因为人数是单数怎么也能弄出个结果来。假如是手腕强力的君主执政时期,便会裁撤一个宰相,让他们变成六个人,制衡之后拿不出结果就只有让皇帝决断,皇帝可以用这种方法加强皇权。
  现在七个人表态,一个个来,大家都举棋不定。投张说吧又担心引起长安权力集团的不满,因为他们在李隆基的问题上不太信任张说;投程千里吧,这不是故意给人家兵部尚书张说难堪么?张说在这两年中多方经营,修缮与太平党官僚的关系,已经广有人脉,大伙也犯不着故意和他过不去不是。
  于是议事表决的时候,如果前面的人支持张说,后面的人就支持程千里,大家心照不宣:不是我本身愿意支持谁,只是不想让形势一边倒。
  前面六人的结果毫无悬念地是三比三,最后到窦怀贞了,因为这厮去蓬莱殿去了,来得最晚。窦怀贞一瞧这状况,脸上的表情变得十分无辜,他就纳闷了,他妈的为什么要把事儿推到老子一个人身上?
  政事堂宽敞古朴的屋子里变得鸦雀无声,众人都假装很忙碌的样子,表完态就各自做自己的事,不是提起笔作奋笔疾书状,就是拿着卷宗有模有样地看起来。
  窦怀贞自觉老来英俊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两道眉毛向两边倒,形成了八字胡一般丑的形状。他抬起手臂作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动作,张了张嘴还是没说出话来。
  如此诡异的安静持续了良久,窦怀贞总算开口说道:“我……老夫一时没想好,不若弃权罢。”
  一向淡泊的陆象先都有点动气,“啪”地一声轻轻一拍桌案,尽量控制着情绪道:“不能弃权,你就是抓阄也得表个态。”
  “抓阄?”窦怀贞皱眉想了想,只要是他表的态,到头来还不得怪在他的身上?他便说道:“我看还是上书今上,让今上批复罢。”
  今上……汾哥李守礼,什么时候看过奏章?很神奇的一件事,他做皇帝两年了,现在连朝中宰相都有人不认识他的笔迹,万一啥时候要传个亲笔手谕出来,说不定大伙都不辨真伪。
  但窦怀贞有自己想法,这样提议既可以推卸责任,也可能趁机巴结高皇后。既然李守礼不视朝政,太平公主也人事不省,可宫里并不是没人,皇帝可以让自己的皇后拿主意不是?窦怀贞到时候在高皇后面前一说,让她趁机参与朝政,可不得高皇后的赏识了?
  此时政事堂拿不定主意,如果高皇后参政,众相公多半也就默许了,可是她的大好良机。
  陆象先见窦怀贞咬定牙关不表态,也是毫无办法,只得说道:“既然如此,唯有让今上裁决了,老夫拟好奏章,明日一早上朝的时候便禀奏今上。”


第二十一章 蚂蚱
  长安还未戒严,但市井之间已是流言四起,人说流言止于智者,但此时也没见有某智者出来起到作用。京兆府的捕快们如今正忙着抓那些散发檄文的人,听说发一份能得两匹绢,需要钱财的穷人很多,就算是提着脑袋的活也有人干。捕快们抓也抓不完,只好主要对付那些组织发钱的头领,抓获一个就能有不菲的赏金,所以也不能避免被冤枉的,这样却是让城里更加人心惶惶。
  薛崇训以为只有现代才会用发传单的手段搞宣传,听到李隆基他们也这样大肆煽动当今朝廷不合法,倒是感到有些意外。
  他刚刚和众京官一起在含元殿参拜完皇帝走出来,只见官员们陆续从龙尾道上下来,宫廷侍卫一本正经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大明宫里乍一看去一切都井井有条,连程序都几乎差不多,逢五便到这里参加大朝……唯一不同的是宰相们大朝以后再也不去紫宸殿了,因为太平公主在寝宫人事不省,再去她经常举办宴会召见大臣们的地方也见不着人。
  现在大臣们朝拜之后便各自回衙门,宰相们去政事堂;每当这时薛崇训不是去玄武门见见飞虎团的兄弟就是出宫干自己的事儿,他挂的左卫大将军衔,但从来不去南衙。
  不过今天却是例外,刚出含元殿,便有个宦官过来传旨,说是皇后娘娘召他去蓬莱宫见面。这宦官薛崇训不认识,乍一听还有点纳闷,一开始他没来得及多想,直觉有些担忧……如今这时局,不得不步步小心。
  太平公主昏迷后,薛崇训的心态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再怎么着,自己的母亲总不会没事就想暗算自己不是?上边有把伞心里总归要踏实一些,现在他靠谁去?
  以前的事儿明摆着,中宗皇帝在位那会,武三思本来是政权中一股比较重要的力量,结果没栽在皇帝或是政敌手里,栽在一个乳臭未干的李崇俊手里了。那太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发动政变,武三思死得那叫一个冤啊。薛崇训就怕这种事:混乱之下某些人如果胡来,万一老子莫名其妙地被人暗算了,找谁哭去?
  就在这时,宦官又道:“皇后娘娘想见见您,她老人家说没什么要紧的事,说都是一家人,应该常常来往才对。”
  老人家……薛崇训的脑子里浮现出高皇后那浓妆艳抹下带着稚气的脸,心下感觉十分突兀。
  这时候薛崇训才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一面应付道,“我这就过去。”一面心道:高皇后不可能这时候想对老子不利吧?
  太平公主在时,把宫中掌控得严严实实的,高氏虽名义是皇后,连一丁点说话的余地都没有,在宫里连亲信势力都没机会培养起来,就算现在有啥坏心思,靠谁去办?薛崇训自觉就算空手三俩人想把他放倒还是不容易的。
  更何况她现在根基都没打稳,就想对付薛崇训这样在长安已经有不小势力的人,图什么啊?
  薛崇训思量之下这才稍稍安心,便跟着那宦官往北而行,正走到一辆御辇之旁,宦官躬身道:“此去太腋池畔路途甚远,王爷本是皇室出身,皇后娘娘便让咱们用车来接王爷。”
  “哦……”薛崇训微微吃惊了片刻,便装作无事一样不动声色地上了车。
  如此状况看来,高皇后确实没有要树敌的意思,恐怕是铁了心想结盟,借以稳固她的地位……这女人倒是不傻,薛崇训真怕像武三思那般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蠢蛋。
  众宫人护着御辇一路来到太腋池南岸时方才停下,薛崇训下车后又见到了一个熟人:鱼立本。
  鱼立本见到薛崇训,忙小跑着上来招呼,他看了一眼薛崇训乘坐的皇帝车驾,说道:“王爷是来见皇后娘娘么?”
  薛崇训点点头反问道:“鱼公公换差事了?”
  鱼立本忙道:“没,这不还是内给事么……殿下(太平公主)在星楼上,让玉清道姑照看着,杂家连人都见不着一眼,皇后娘娘便叫我到陛下面前侍候着,陛下平日也没甚事儿要吩咐杂家,倒是皇后娘娘常常要见。”
  这鱼立本跟了太平公主好多年了,高氏让他到跟前走动,这不明摆着表明态度么?薛崇训听罢很欣慰地说道:“皇后娘娘赏识鱼公公的才能,才会如此安排不是。”
  鱼立本还想说什么,可周围都是蓬莱殿的宫人,他便没多说,只道:“王爷要是见皇后,杂家带您过去。”
  “正是。”薛崇训便和鱼立本一块儿上石阶。两人有说有笑,关系一如既往地亲密。
  进了正殿,栏杆上方的正榻上没见着皇帝李守礼,只有高氏坐在哪里。薛崇训走上前去,纳头便拜:“微臣拜见皇后。”
  本来他是郡王,在外头称孤寡的派头,平日见了皇帝也可以不跪,但这时候他想既然高氏多方表态急切地想结盟,自己也非常需要新的同盟,何必故作高姿态,不若全力迎合,这盟友关系不是能迅速如胶似漆了?
  高氏欠了欠身,忙道:“薛郎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咱们是亲戚,又是平辈,私下里无须如此多繁文缛节。”
  薛崇训这才不紧不慢地从灰白的砖石地板上爬了起来,又听得高氏有模有样地说道:“薛郎如此年轻,便能在陇右立下奇功大振国威,果真是年少成器。”
  她那口气就如对比自己小的人进行夸赞一般,算起来李守礼比较年长,李家这家子的王爷们以前就得叫声“汾哥”,那么高氏就是他们的表嫂,对待薛崇训等奔三的老小子也该是对弟弟一样的关系……可是她本身年纪不大,这样的口气听在薛崇训的耳朵里便觉得分外诡异。
  他只是心里这么想,口上却一本正经地说道:“皇后过誉,臣汗颜之至。”
  “你上前来说话。”高氏道。
  大明宫各殿中的格局,大殿靠北的地方分成了高低两层,下面是大臣们呆的地儿;左右有两副台阶上去,就如一个楼台一般的空敞地方,边上还有栏杆。如果是有歌舞宴会的时候,栏杆后面的台子上就是舞姬们表演节目的地方。皇帝的御座便在那台子后面,隔得远远的,平日里上面除了皇帝皇后,站的都是宫人。
  于是薛崇训听得高氏的旨意,便从左边的台阶上走上去,向前走了几步,便更看得真切了。高氏身作金黄色调的礼袍,头戴凤冠,眉毛画得很浓,嘴唇也是血一般的红,手指上还戴着一副又尖又长的珠宝指套,在身后的三面巨大屏风衬托下显得华贵大气;只是她那饱满紧致的天庭和尖尖的下巴却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面相的威严程度和太平公主完全没得比。就近一看,方知高氏身材有些柔弱,宽大的衣裙撑不起来显得空荡荡的……不过呆在台子下面远远一瞧,那般排场打扮却是能唬得住人的。
  高氏屏退左右,侍立的宦官和身后拿玉扇的宫女退下,只剩了鱼立本还站在御座前侧。栏杆下面还有一些宫人,不过远远的就听不清上面说话的内容了。
  高氏用音量不大的声音说道:“昨日政事堂的窦相公来蓬莱殿见了我,说朝廷要调兵出关平息李三郎作乱,但程相公和张相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政事堂拿不定主意是要调卫军还是官健。但朝廷不能对叛乱坐视不顾,应尽早拿出决断,左相在宣政殿见了陛下拿主意,可陛下只让相公们商议……所以窦相公来见我,是想让我拿个主意。”
  薛崇训一听马上就明白了窦怀贞那货的算盘,无非是要在新主子面前套近乎了……联系到窦怀贞以前那些丑事,为了巴结韦皇后娶了人家七老八十的奶娘,他的那点心思薛崇训就太容易猜到了。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如今长安流言四起,平叛之事确实是拖不得了,当此关头,皇后何不拿个主意?”
  高氏皱眉沉吟道:“听说政事堂七个相公都拿不了主意,此事牵涉甚多,而我只是后宫之人,如若贸然对朝政指手画脚,倒给人妇人干政的口实了……我是想帮诸公也无能为力。”
  她这番话虽然说得简简单单,语调不骄不躁的,却是大有玄机:前面是她意识到了参政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才要拉拢盟友),后面那句“想帮也无能为力”却是暗示自己有那个心思。
  薛崇训听罢大为受用,对自己这个新盟友的水准十分满意,当下便趁热打铁道:“皇后忧虑,臣心不安,微臣倒是有个办法以解皇后之忧。”
  高氏忙道:“请薛郎明言。”
  薛崇训道:“政事堂无法口说一词,皇后出面定策本是于国有利之举,并无不妥。但您要是在张、程二人中选择,却是要无故牵连进外朝的纷争之中,岂不有损皇后的尊贵?皇后如若信得过微臣的能耐,不如让左相提案让微臣带兵讨伐如何?”薛崇训怕高氏年龄太小思路不宽,又更明白地暗示道,“皇后出面定论,是微臣的进谏;谁要说您干政,不也是说薛某人胡乱进言?”
  其实他很想说咱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可如今这场和,却不能太过粗鄙了。


第二十二章 兵权
  陆象先被高氏召见后回到政事堂,对另外六个大臣说道:“皇后让老夫上奏举荐河东王为讨逆主将率军平叛。”
  这么一句话在宽敞的土夯板筑房子里没引起什么反应,众人就像没听到一样没吱声,或许事儿太突然,他们尚需时候思量一会。不过这情形让陆象先感到有些尴尬,他摇头叹息道:“等这件事过去了,咱们得上书提醒今上早立太子才是。”
  “左相所言极是。”众人这才纷纷附和起来,这话倒是让大部分人都很赞同。虽然现在没办法了要让皇后出面,可大伙实在不太想再看见个女人出来把持朝政……汾哥不理朝政,可他有儿子啊,立个太子来监国不一样可以维持正常运作?
  自武则天开了头之后,李唐宫廷的女人对权力好像上了瘾一样,什么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之流纷纷上台表演来趟这潭浑水,太平公主更是权重几朝,难道现在又要眼巴巴地弄出个高皇后来?听说外国使臣私下里都在议论唐朝阴盛阳衰了……无可争辩地现在依然是父系社会,众官僚并不愿意让那些女人来掺和正事,不过是形势所迫之时没办法而已。
  所以陆象先这个提议深得大家的心思,趁那高皇后羽翼未满,敦促皇帝立太子监国才是正道。虽然皇权和相权是此消彼长,从古到今都在博弈争夺,但两者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也有相互依存的道理,现在宰相们就对李守礼的完全放权感到十分无奈。
  见诸公有了反应,陆象先才觉得没那么尴尬了,便坐回自己的公案前慢吞吞地办自个的事儿。
  不过他一进门说的那句话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一张脸长得像马脸的张说没过一会便打破沉默嘀咕道:“薛郎……去年他带几百南衙兵就敢去打石堡城,带兵打仗的道行我实在不敢恭维啊。”
  他虽然没说什么好话,但口气确实很平和,看样子也不是太过反对。张说激烈反对程千里带兵,主要是怕曾经呆自己手下的程千里风头太甚,高出一头以后就不要相处面对了。对于让薛崇训出头,他倒不是很介怀,反倒觉得是一种折中的办法。
  程千里也和张说差不多的心思,听罢便接过话头说道:“上回薛郎不是让张相公发文调神策军入京拱卫了?还有伏俟城的张五郎也会回来,薛郎估计要等这些人到京之后协助他调兵打仗罢。薛郎手下那几个战将倒还有点修为的,去年与吐蕃大战,张五郎守备膳城,凭借数千兵马抵挡吐谷浑部众近十万人,守了好几个月。”
  陆象先道:“陇右那股人马到京还得一些时日,正事儿倒有得耽搁了。”
  人缘挺好的陆象先今儿仿佛变成了冷场王一般,他一说话,大伙儿又沉默下来。
  此事真是没办法,权力中枢要相互妥协,只能耗着耽搁日子,不然也没个强人出来镇住,有啥办法?
  长安的内耗最得利的自然是洛阳那边,西面没动静,时间拖得越久越对李隆基有利。刚刚秋收完,关东大半州县的赋税粮秣才运抵黄河大仓,尚未西调,正好便宜了造反的李隆基,他夺了黄河大仓之后是肥得流油,每天都在迅速发展壮大。有粮就有兵,只需假以时日便能收复四周郡县,征发府兵壮大实力。
  这么拖下去等长安派出大军征讨的时候,也不知道李三郎拥兵几何了。
  不过在武力上政事堂倒并不虚,京畿地区有大量精锐部队,边军李隆基暂时也动不了;国内的折冲府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唐朝的战略是以关中地区控天下,故关中道的府兵数目就比其他十五道的总和都要多。只要在经济补给拖垮之前对阵洛阳,长安的武力有绝对优势。
  陆象先和众人商量了一上午,对于让薛崇训领兵的提案没什么人反对,他便拟好折子提上去让“皇帝”批复。
  这事儿运作起来多费周折挺麻烦……本来就是高皇后召陆象先去说的事,现在陆象先又要递奏章让人批复,和脱了放屁一样。可程序就是这么弄的,宰相才有权提出策略,宫中只有同意或是否决的权力,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自己说要做什么事的,都是宰相要办事然后设法让皇帝同意。
  ……
  薛崇训得到了授以兵权的圣旨,反倒不慌了,他一面慢吞吞地让兵部预算军费,一面又要估算沿途各郡县应该准备的粮秣数目,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正如程千里所料,他是在等陇右的嫡系人马到京。
  自己在兵事上的修为有几斤几两薛崇训还是清楚的,他虽然不修兵法,但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要找信得过又有才能的人帮忙。至少比那些自以为是的将帅要好不是,比如几十年前大非川之战的副将,本身就没多少水准,还不听主将薛仁贵的军令,导致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岂不悲剧?
  他记得《资治通鉴》上还记载了个唐朝的将领打仗很搞笑,引用上古战例,想用火牛冲阵,结果不战自乱,敌军还没来就自己溃败了。薛崇训没看到战役结果之前,还觉得那人挺有想法的……可见自己率领小股人马械斗还成,要是指挥大战,胜负恐怕只有碰运气了。
  薛崇训这么磨磨蹭蹭的,反倒忙里得闲,一日天还没黑就回家了。这段时间他忙着跑大明宫,又常常和朝臣来往,却是很少有这样歇口气儿的机会。
  这几天难得薛崇训回家赶上吃完饭的时候,厨娘“不托西施”做了好几道菜,比平时要丰盛一些。正巧薛崇训碰见了他的岳母孙氏,便叫她一块儿吃完饭,于是薛崇训夫妇加上岳母一家子围坐在餐桌旁,就有些家的气氛了。
  但和薛崇训坐一桌的孙氏并没有多少长辈的模样,主要因为太年轻,孙氏还不到三十岁,只比薛崇训大一两岁的样子,又是前王妃平日没做多少家务粗活的,保养得当,看起来丝毫没有该做外婆的样子。她除了颧骨有点高之外,眼睛鼻子嘴巴都和李妍儿有些相像,大大的水灵眼睛,小鼻子小嘴,下巴显得比较秀气。身材不胖,依旧婀娜玲珑,胸部把上衫撑得高高的十分饱满,手腕、脖颈等裸露在外的肌肤又白又滑,尚不到三十的贵妇根本就没有任何衰老的迹象。
  薛崇训默默地吃着饭,不经意间又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婆李妍儿……老婆就更扯淡了,成亲一年了还是个处女……去年刚成亲那会她才十三岁,身体都没发育多少,薛崇训一时心慈便手软了,没多久他又去陇右就职,把李妍儿撂家里没顾得上;今年回京之后,一开始忙着应付他的几个正当年轻的情人和妾室,然后就遇到了太平公主生病,薛崇训顿失闲情逸趣,哪还顾得上家里的女人?
  今年十四岁的李妍儿正是青春亮丽的时候,从柔滑光泽的头发到穿着洁白如雪袜子的玉足都充满了活力。身段也是渐渐地长开了,隐隐地开始展现出女性的线条来,特别是开得较低的抹胸下面已露丰腴之象。
  薛崇训吃完饭喝了一碗汤便放下碗,对旁边的俩女人说道:“朝里给了兵权,再过半月左右我又得出京一趟,岳母大人费心多照看府内。”他只交代孙氏,因为老婆年纪尚小又没历练出人情世故来,实在帮不上啥忙。
  孙氏问道:“薛郎是去平叛?”
  薛崇训点点头,蓦然之间想到家里这岳母和正妻其实都是李隆基那边的人,她们和李隆基的亲戚关系可是要近得多……孙氏的先夫李妍儿的先父李成器便是李隆基的亲兄弟,一个爹妈生的。
  他便脱口问道:“我去和李三郎打仗,爱妃希望谁赢?”
  孙氏一听怔了怔,刚开口说话时,薛崇训忽然很没尊敬态度地打断了她的话,看着李妍儿的脸道,“没关系,你就说实话便成。咱们在家里也不谈朝政,不管三郎在做什么事,他始终是你的叔父,我是讲道理的。”
  不仅是叔父,而且以前李隆基很惯这个长兄的女儿,对她千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李妍儿那些骄蛮的性子多半不是她父母惯的,却是那几个伯叔给宠的。
  果然李妍儿有些犯难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她倒不是傻,女孩子长大了变化很快,今年的李妍儿比去年又懂事多了;可李妍儿比起孙氏来却是单纯多了,她平日很难口是心非地说谎,一时叫她说点好听的假话,还真开不了口。
  短暂的沉默之后,薛崇训的心下一阵犯凉。他口上虽然说没关系,可心里却是控制不住的难受,这都养了一年,还没养家,难道胳膊肘还得向外拐?
  他难受之下心道:虽然自己并不认为李隆基这次有多大的胜算,但假设他赢了,重回长安掌权执政,自己作为失败者之后……恐怕李隆基会将薛家武家的几兄弟全部赶尽杀绝,然后把李妍儿改嫁了……
  唐朝可不兴妇人守节那一套,别说亡夫改嫁,离婚的都有。李妍儿是皇室宗亲,再嫁一点问题都没有。
  薛崇训心下郁闷,自己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自找没趣的问题?或许是这几日精神太过紧张,与人相处时有些失常了。他强自露出一个笑容,故作轻松道:“爱妃不愿意回答便罢了,就当我没问便是。”
  李妍儿无多心机,听罢也是神色一松,露出笑容眼睛眯成了月亮弯一般可爱的样子来,点头道:“嗯!我真不知道怎么说呢,郎君不问最好啦!”
  一旁的孙氏神色顿失黯然,没好气地看了一眼李妍儿,默默地埋头继续吃饭。
  薛崇训起身道:“我还有一些公务要去隔壁找王昌龄商议,你们慢慢用膳,我先告辞了。”
  孙氏柔声道:“你还没在长安呆多久又要出京,车马劳顿很亏身体,趁还有些时日多休息调养,晚上早些回家罢。”
  薛崇训抱拳道:“是。”
  虽然孙氏现在无权无势,完全仰仗薛府的庇护,但薛崇训看在李妍儿是正室一家子的份上,平日对她仍然以礼相待,颇为尊重。
  薛崇训从房里出来,沿着长廊往南边的洞门口走,秋风一吹让他顿感有些凄凉,大约是与心境有关。此时他有些想念起母亲来了,感叹什么亲戚也比不上一家人的亲情那般实心。
  他出门之后果真去找王昌龄说话,倒不是真有什么正事,而是因王昌龄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留守王府官邸,薛崇训便趁空去嘘寒问暖两句。这两天他反倒空闲下来了,要做的只是等待张五郎殷辞他们到京。
  薛崇训不需要擅长打仗或是擅长某事,只要弄得明白,谁有什么能耐谁靠得住,然后把那些人用到适当的位置上便可。


第二十三章 教说
  薛崇训到隔壁的王府官邸见了王昌龄之后,天色已晚,他便叫王昌龄不必留在府上,回家去看看。薛崇训自己也回家准备歇息了,回到宅中,只见屋檐下道路旁都点着灯笼……王府夜色中辉煌的灯火和往来的丫鬟奴仆,是他现在富贵得志的体现。
  内宅的琐事他从来不过问,径直便往自己住的那片建筑群走,从连通内外府的一道偏门进去,正好在长廊旁边,雨天走这边连伞都不用打。沿着长廊走到尽头,薛崇训的起居之处便在那片高低错落的建筑里。
  他走到门口,待一个丫鬟拉开门,便走了进去,毫无忌惮地喊道:“裴娘、董氏?今天谁当值,打水进来我洗脚。”作为这处府邸的主人,他爱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添加什么毁坏什么全由他作主。
  可喊了一声不见动静,不知道侍候的人跑哪去了。
  ……
  暖阁里的孙氏听得薛崇训的声音,顿时回过神来,对李妍儿说道:“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晚,我得回去了,妍儿要听话,照娘教你的说,明白么?”
  李妍儿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母亲点点头,现在她仿佛更加懂事。
  孙氏刚站起身来要往外走,忽然又站定,沉吟道:“薛郎要是见我和你说话到现在,肯定能想到什么都是我教的……这可如何是好?”
  她皱眉迟疑片刻,看了一眼东面的一个书架,低声道:“大晚上的他肯定不会到书架后边去瞧,我先过去躲躲别让他瞧见,一会等人睡熟了,妍儿再陪我回去。”
  孙氏说罢忙疾步走过去,侧身躲到了书架后面。过得一会儿,薛崇训便从屏风前面绕进了暖阁,见到李妍儿便说道:“爱妃怎地没去听雨湖那边陪你母亲?”
  孙氏一听他的口气有些许冷漠,心道:他果然对吃饭那会的事儿介怀,儿郎们读书明理在外头做大事,可也不是什么都看得通透;就算明白理儿,也是爱听暖心的话。家务事可不是认死理的,儿郎和妇人一样也需要哄着……妍儿这孩子就是不通人情世故,当时能说两句好听的会掉块肉不成?
  这时听得李妍儿的清脆声音道:“我让裴娘回去歇息啦,今晚就让我侍候郎君罢。”
  孙氏见这书架前后的通的,只是摆放在上面的书籍阻挡了视线,她便小心翼翼地抽下来一本薄薄的册子,正好能看出去。暖阁里的灯架在对面,让中间亮堂,这书架后面遮光黑乎乎的,倒是不容易被人看见。孙氏见李妍儿面带可爱的笑脸,并没有赌气,心下便放心了三分。
  薛崇训坐到了椅子上,或许是老婆的好态度影响了他的情绪,他的口气也热乎了些,“你堂堂郡王的正妃,去做端洗脚水这些事,岂不让奴婢们笑话?把门外的丫鬟随便使唤一个,叫她弄点热水进来,我洗洗脚就睡……你要洗么?”
  李妍儿道:“我沐浴过了,刚换的袜子,不用了。”
  过了一会儿,外头就想起了叮咚的水响,薛崇训在洗脚了。李妍儿又说道:“郎君这次去打仗,要什么时候才回来?”
  薛崇训没好气地说:“李三郎周围一帮乌合之众,我只要发兵,不出一月就能拿下洛阳!”
  李妍儿道:“起先郎君问我希望谁赢,因骤然问话,我没想那事,现在想明白了,我当然愿意郎君大胜归来。”
  “哦?”薛崇训略有惊讶地看着她,“你三叔以前可是非常宠你的,记得有回在大明宫他把坐骑让给你坐,宁肯自己步行。”
  “所以我一时才不好回答。”李妍儿翘起菱状的可爱小嘴,她的唇非常漂亮,小姑娘不怎么用脂粉,但浅红的唇上仿佛有一层亮亮的光泽,分外美丽。她说道,“但现在我想明白了,如果非要选一,我还是希望郎君取胜平安无事。”
  就在这时,薛崇训突然露出了笑意:“一定是岳母教你这么说的!”他用开玩笑的口气道:“说不定现在她在什么地方监视着你,你不说也不成。”
  后面半句薛崇训自然是玩笑话,人家没事躲起来窥视你两夫妻说悄悄话作甚?不过孙氏听了照样是忐忑不安,因为她确确实实就躲在书架后面偷听着呢。她顿感心跳剧烈呼吸有些不畅,丰腴饱满的胸口一阵起伏……薛崇训竟然练武,孙氏听市井的人说武林高手的耳朵和眼睛都非常灵:他莫不是真发现我躲在后面,只是避免尴尬不愿当面揭穿?
  她越这么想,越觉得薛崇训那句话是在暗示她,已经发现了!
  这时李妍儿撒娇道:“人家已经长大啦!娘可不是什么话都教我,郎君瞎猜什么?要说起来,我真不想三叔父出什么事儿,可我更想郎君平平安安……”她的脸蛋上微微一红,“叔父虽然亲,可终究不是一家人呢,郎君不是要和妍儿白头偕老么……”
  薛崇训的样子看起来自然不太信,他或许还惦记着和李旦那家子的恩恩怨怨,虽说是权力斗争下无可奈何的结果,可也不是如此容易就完全化解的罢?
  不过信不信是一回事,心里受用不受用又是另一回事,薛崇训的神色已变得十分柔情了,哪里还有半点阴婺的表现?孙氏从书籍间隙中仔细地注视着他的脸,心道:薛崇训这人其实也有招人欢喜的地方,他好像特别注重亲情,这在皇室诸家中实在有些难得。
  薛崇训轻轻握住李妍儿的手道:“能结为夫妻那是多大的缘分,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
  “郎君……”李妍儿轻轻唤了一声,她本想哄薛崇训高兴的,恐怕没想到自己也融入了这种温情的气氛之中十分受用,晕乎乎的了。
  薛崇训道:“你说得对,咱们和别人家关系再好,怎地比得上一家人的实在?你给我生个孩子,咱们一家子就更是荣辱兴亡一体了,妍儿总不想让咱们的儿女没爹遭人欺负不是?”
  李妍儿眨巴着美丽的大眼睛问道:“我怎么才能生孩子?”
  薛崇训:“……”
  书架后面的孙氏听到这里也是汗颜之至,当初他们俩成亲的时候因为薛崇训是续弦什么从简,那媒婆也是混钱配相的,根本没尽责对新娘子说人伦之道。孙氏也没注意这个问题,只想着这种事几乎可以无师自通的,在女儿面前说始终有些尴尬啊。
  李妍儿娇憨地轻声说道:“上回郎君亲人家的嘴,在人家身上乱摸,我还把口水给吞进肚子里了,这样会不会……”
  孙氏的脸“唰”地就红了,心道:这丫头说这些干甚,也不知害臊!就算要说,可你不是知道老娘在这里么,干嘛当着我的面说?
  这时薛崇训也说话了,那厮平日里还规规矩矩的很讲究仪态礼节,此时也是十分不靠谱,却要一本正经地蒙小姑娘:“口水怎么能怀孕呢?那不够,要把上回你抓着觉得好玩不肯放的东西放到你的肚子里,然后才可以的。”
  孙氏已经听不下去了,俩人都说些什么啊,妍儿还抓着人命根玩耍?她觉得自己作为长辈居然听女儿女婿说闺房之话,实在觉得脸红……这要是薛崇训真知道自己躲在后面,全听见了,那得像什么话?她忙用手指堵住自己的两只耳朵,可见他们的嘴皮子动了,又忍不住想听听,便故意松了松手指……掩耳盗铃大约便是如此罢。
  李妍儿睁着大眼睛,完全不知羞臊地说:“郎君,那我们试试?”
  薛崇训笑道:“到榻上去先宽衣解带,我的两只小白兔慢慢长大了啊,让我摸摸。”
  “长在人家身上,怎么成你的了?”
  薛崇训道:“只有我能用手摸,自然就属于我的。”
  李妍儿嘟起嘴道:“我娘还能摸呢!”
  躲在后面的孙氏愕然:“……”
  又听得薛崇训说道:“我能用嘴含着那两颗红葡萄,还可以用舌头挑拨它们……只有你小时候吃你娘的奶的事儿,没听说娘会吃你奶的。”
  孙氏听到这里涨红了脸,暗骂没大没小的,两口子关起门来居然拿老娘洗刷……可是不知怎地,听到薛崇训说含着乳尖的话,她竟然感觉自己的乳尖渐渐硬了起来,隐隐开始发涨。那方面她实在克制了太久,平日里倒没什么,一受刺激就分外敏感。她想着自己这辈子可能都无法体验那种事了,心下不禁一阵莫名的失落。改嫁倒是允许的,可哪有家资丰厚的好儿郎愿意和李旦那一脉扯上关系?更何况是亲王的偏妃,麻烦不小啊。可是要她嫁一个庶民百姓又心有不甘。
  就在这时,忽见薛崇训回头看了一眼书架这边,目光短短的停留让孙氏觉得仿佛盯着这里看了几个时辰一般!她的心里咯噔一声:薛崇训早就发现我在这里了?
  那个眼神深深地印在她的脑子里,整个脑海都只有那双眼睛,让她担忧不安,却不知为何又有一丝莫名的快意。


第二十四章 幔帐
  练武能增加视力听力完全是子虚乌有,至少薛崇训从来没这种感觉,他自然也没想到会有人躲在自己的卧室里面。不过偶然之间他觉得书架旁边的一把梨花椅没摆正,感觉有点异样,便多看了一眼。他这屋子里的摆设物什几乎从未改变,书案摆在窗户下就从不会跑到床边,床边放脚的矮凳子也不会挪地儿。他不觉得自己是个顽固守旧的人,但房间里的东西却不喜欢去改动。两个内侍裴娘和董氏跟了他两三年了,也知道他这么个脾性,所以平日收拾房间都是把东西放在薛崇训熟悉的位置。
  不过他只是看了一眼,在现在这种时候自然没有心思去计较一把椅子摆歪了这样的小事,萝莉老婆还在床上等着呢。
  紫色的轻柔幔帐又薄又透气,设了用来挡蚊虫的可不是为了阻挡视线的,薛崇训见小小娇娘在里头宽衣解带,一件件的丝绸绫罗从里面递出来搭在旁边的圆凳上,削葱一样白生生的胳膊娇嫩非常,让他心里也是一阵躁动。
  绮丽之事也需要气氛,刚刚李妍儿才和他浓情蜜意地说了些好听的话,此刻他的心情大好,早就把其他的事儿都抛诸脑外了。
  李妍儿清脆的声音道:“郎君,人家都在宽衣解带了,你还磨蹭什么呀?”
  “好,我很快的。”薛崇训忙摸索到腰间的腰带,“波”地一声轻响,腰带上的金钩便解开了,然后他便三下五除二地拔身上的东西。玉佩、金鱼袋、小刀、砾石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被他胡乱地扔在地上。
  李妍儿还有一个多月才满十四岁,那是真正的未成年少女,如果在现代与这种年龄的女孩子发生关系,无论对方是否自愿按照法律都属强奸罪。不过现在薛崇训毫无压力,也没觉得自己在干坏事……明媒正娶的妻子,还是正室,不是光明正大的么,有啥不对的?
  薛崇训很快就把自己脱了个精光,黝黑健美的身材在灯架下泛着充满力量感的光泽,他今年满过二十七岁了,二十七到二十八之间的年龄正是男人各方面的顶峰时期,成熟却丝毫没有开始衰退,身上的肌肉充满弹性,身体强壮却没有一点肥肉……李妍儿暂时无法品评男人,但躲在书架那边的孙氏恐怕看得流口水了。
  他便这样光鳅鳅地掀开幔帐爬了上去,只见李妍儿下身还穿着一条亵裤、上身一件半透明的轻衫,胸脯上围着一件洁白的棉布抹胸。她身为郡王的正妃自然是不缺吃穿东西的,但抹胸用的棉布倒是实用舒适的料子,棉质的衣料吸汗又贴身。
  薛崇训笑道:“你可真慢,半天了还穿着衣服。”
  “我……害羞。”李妍儿的脸蛋红扑扑的,手指揉捏着轻衫低头说道。她长得是大眼睛小嘴巴,配上此时羞涩的表情,活脱脱一个美少女。“崭新”的雪白娇嫩肌肤,稚嫩的身段,让薛崇训就算光明正大也颇有些许犯罪感。
  虽然成亲一年了,但去年到今年薛崇训几乎都在陇右,放着刚娶的妻子没管,李妍儿确实还有些不太自然。
  “我早就看过妍儿的身体了,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来,听郎君的话,把亵裤脱下来……里面居然还有小衣。”薛崇训忍住心急,颇有耐心地哄着她。在他眼里李妍儿到底还是个小姑娘,又是自己的老婆,第一回自然不能太粗暴了。
  李妍儿向薛崇训身后那边的书架看了一眼,轻轻拉了被子小声道:“我们到被窝里去罢。”
  “天气还不凉,被窝里什么都看不见。”薛崇训道,他一边说一边把手指放到了李妍儿的裸肩,不由得赞道,“真真是淑质艳光、弱骨丰肌。”
  以前李妍儿被哄高兴了也是很愿意让薛崇训抚摸拥抱的,但不知她今天怎地兴致不高的样子,只小声说道:“郎君还是教我做那坏上孩子的事罢。”
  她忸怩着遮遮掩掩的,比以前还不自在的样子,薛崇训以为她情绪不高,但转瞬间她竟然伸手握住了他的那话儿。薛崇训一不留神被把住要害,感受到凉丝丝的小手,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那东西更加坚硬了。
  “是把它放到我的肚子里么?”李妍儿的声音柔柔的,清脆中带着少女的稚气,她有些疑惑道,“可是郎君上回舔的那地方很小,如何能……”她没说话,急忙伸出另一只手捂住小嘴,然后过了一会又伸出小舌头做个鬼脸,仿佛生怕被别人听见了那羞人的话一样。确实有的话俩人说不觉得什么,要是被第三个人听见了就太过分了。
  薛崇训也感觉到她的表现很奇怪,但又不知原因,便说道:“可能有点疼,但我会小心些的,过了那阵子就没事了。”
  “那你要轻点哦……”
  薛崇训便把手伸到她的后背上,那抹胸系得是活扣,轻轻一拉便拉掉了。但外头那件紫色的罗纱上衫扣带复杂,薛崇训感到十分麻烦,便将其往上推了推,顿时那对白净的柔软便露出了下部的一半,圆润的形状分外可爱。好在她仅存的那件轻衫薄得很,还是半透明的,当她的抹胸被拉掉后,那颜色和白兔反差的两颗乳尖也在里面若隐若现。
  今年李妍儿又发育了一些,一对柔软虽然依旧小巧可爱,但也涨了一些……薛崇训一面用手掌盖在上面,一面笑道:“瞧这长势,过几年它们得长了和你娘的一般大小。”
  李妍儿被摸得浑身软绵绵的,眼睛紧紧闭着,这时顾不得多想脱口道:“郎君看过我娘的胸么?”
  薛崇训愕然,忙说道:“怎么可能?可就算穿着衣服捂着,这东西的大小不是一眼就看到了么?”此时还没文胸,也不会在衣服里面垫什么东西,当然就很容易目测。
  他又说道:“你可别把咱们说的话去告诉你娘,她是长辈,听见如此轻薄的话可得生气。”
  “嗯……”李妍儿无辜地应了一声,又偏头看了看幔帐外面。
  薛崇训诧异地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边只有个书架外什么也没有,不由得笑问道:“你怎么老是看那边?莫不是岳母躲在后面?”
  李妍儿急忙摇头道:“没有,没有……”
  “我开玩笑的。”薛崇训道,“你虽然……还小,可已是我的正妻,咱们光明正大的,她跑来看咱们俩口子干甚?”
  李妍儿只默不作声,敞着白生生的胸脯,一副任夺任取的模样。薛崇训的手从她的乳房上往下抚摸,那圆球以下便是柔美的腹沟,光滑细腻非常漂亮。这世上让他最爱不释手的便是两样东西,一样是横刀的粗燥刀柄,用麻绳缠绕的双手刀柄非常有质感,握在手里有种难以描述的快乐;另一样便是这美女的肌肤,光滑柔美,比世上任何珠玉都要漂亮。
  薛崇训慢慢地褪下了她的小衣(小裤裤),只见她那耻骨位置犹如白胖胖的小馒头,上头只有软软稀疏芳草,比汗毛浓一点而已,还很稚嫩。淡淡的绒毛就像被梳理过一般从中间向两边长,衬托着下面那浅红的娇嫩裂缝。薛崇训用手摸着还不足以满足爱怜心情,他挪了挪身体,把嘴凑了过去。
  李妍儿忙伸手捂住,哭丧着脸道:“郎君又要舔人家么?”
  “你以前不也喜欢这样么,今晚怎么了?”薛崇训疑惑道。
  “没……”李妍儿忙道,她张了张小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把手拿开了。薛崇训遂伸出舌头抵近了那道可爱娇嫩的缝隙,粗糙的舌苔顺着那柔软的谷地刮过。李妍儿挺起腰肢,张开小嘴哭哼了一声,这时候她当然不会疼,声音代表的是兴奋难抑罢。
  没过一会,那两片娇嫩的柔唇便充血发胖,颜色也红润起来了。薛崇训心道充血之后那洞穴也能拓展,我便更好进去了。他正想停下来进入主题时,刚刚停下舌头的滑动,就被李妍儿紧紧按住了脑袋,他的发髻都被扯散了,发根被拉扯得隐隐作痛。
  李妍儿长长地哼了一声,薛崇训只觉得脸上一热,发现那地方喷出一股子温热的水出来,弄得一脸都是……好在没有异味,腥腥的味儿中带着一股子芬芳。他倒是娶了个很特别的老婆,居然会喷水。
  过得一会儿,李妍儿已浑身软绵绵地玉体横陈在那儿,除了喘息一动也不动了。薛崇训见状便跪坐在她的腿间,准备开始干正事时,忽然听得书架“哐”地一声……他忙停了下来,转头看去,脱口道:“谁在那儿?”
  起先他就觉得有些异样,但没有注意,但现在这屋子里除了他们两口子连只猫儿都没有,哪里来的响动?他便不得不起疑心了。
  薛崇训拉了旁边的被子给李妍儿盖上,便下了床。


第二十五章 夜深
  香鼎一旁放着一架黄铜打造的灯架,上面点着十几枝蜡烛,房间里的光线并不觉着暗,而且烛火的光亮有一种别样的感染力,仿佛更能增加绮丽的色彩。薛崇训抓起一条犊鼻裤套进去,先走到灯架前取了一枝蜡烛,然后向东面书架走去。他拿着蜡烛自然不是为了玩滴蜡,因为那书架后面背光,不带照明的东西看不太清楚。
  不料他刚走过去,便见孙氏从后面走出来了,她满面涨红,一直红到了耳根,低着头哪里还有个做长辈的模样,就像做错了事的小姑娘一般。薛崇训见状不禁愕然,“岳母大人怎地在这里?”
  孙氏口齿不甚利索地说道:“初时和妍儿闲话不知天色已晚,正遇薛郎归来,我只想晚上在你们房间遇见不太好,情急之下便躲起来。”
  薛崇训瞪圆了眼睛一时无语,心道那刚才我和老婆干的那事都被你听见了。
  “我……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偷看你们,我……”孙氏的手胡乱做了个动作,毫无说服力地徒劳解释了两句,双手又按在丰腴的胸口上,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指尖按在那柔软之处按出了一个颇有弹性的凹陷,然后她转过身道,“我先回去了。”
  “等等。”薛崇训突然一把拉住她的手腕。
  孙氏浑身一颤,回过头看看着薛崇训抓住自己的手,可怜兮兮地说道,“薛……薛郎,你要做什么?不可以的!”
  薛崇训怔了怔,这才醒悟过来,急忙放开了孙氏的手腕。他那话儿还直挺挺地在犊鼻裤里撑得老高,人在充满欲望的时候也容易头脑发昏,不过这时他倒是清醒了一些:老婆李妍儿总归是要完全长大懂事的,要是当着她的面对她的母亲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以后这个家庭关系得成什么样子?在李妍儿心里他还有什么大丈夫形象?总之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
  不过薛崇训倒是没孙氏这般惊慌失措,他转瞬间便装傻道:“做什么?”
  孙氏:“……”
  薛崇训又道:“大人先别急,让妍儿穿好衣服后送你们回去,不然这么晚了被下人看到你单独出入我的房里不太好。”
  这个提议倒是不错,让正妃陪着她娘进出,晚上也没什么,人总不会想象力丰富到以为母女二人毫无压力共侍一夫罢?
  孙氏以为善,又有些自责地嘀咕道:“可是你们……”
  “没事。”薛崇训一脸人畜无害的笑意,“送大人回去要紧,其他的事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时李妍儿已细细索索地开始穿衣了,好不容易穿戴好,头发尚有些凌乱,但大晚上的她也顾不得许多了。她从幔帐里面走出来,还埋怨道:“以前我就说没什么,娘非要躲躲闪闪的,现在可好。”
  孙氏看了一眼薛崇训,对李妍儿轻斥道:“别说了,走罢。”
  李妍儿翘起小嘴继续埋怨道:“人家身上软得路也不想走,一点劲都没有,还要走大老远……”
  俩人一面说着话一面往外走。带她们出去之后,薛崇训才长嘘了一口气,他仰面躺到大床上,满脑子都是那淫秽之事,可现在李妍儿已经出去了,没办法。想唤那近侍进来解决问题,却又觉得一会李妍儿回来瞧见不太好。既然结成了夫妻,日子还长着,薛崇训明白有些事儿还得有点规矩和讲究才行。他在等待之中,不知不觉竟然就睡着了。
  ……孙氏刚在屋子里还一副慌乱不知所措的模样,一出门就变得若无其事,直着天鹅一般的脖颈行为举止也是高贵得体,丝毫没有任何异样。
  李妍儿见母亲的表现前后反差巨大,也是掩嘴轻笑了一声,但被瞪了一眼之后,她只得收住笑容伸了伸舌头做了个调皮的鬼脸。而孙氏则露出一丝颓然而轻松的表情,她心道:刚才幸好没出什么事,不然以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女儿?
  前面两个丫鬟打着灯笼,一行人沿着走廊走上了石路,顺路过去便是“听雨湖”,名字还是金城县主取的,但薛崇训没对人说过,府中的人还以为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孙氏现在便住在听雨湖畔的一处清幽的小院子里,以前是薛崇训的书房,不过他几乎不去那地方,现在孙氏都住了一年,倒是摸熟了。她平日正好在书房里掌管王府的内务,收支账目、永业田的人丁收成等等事宜都得她过问之后方能生效。权力是薛崇训给的,身份又在那里摆着,府中众人少了许多外水收入也是没办法。
  还没到地儿,迎面就有两个丫鬟提着灯笼走来了,孙氏便说道:“妍儿就送到这里罢,我自己回去便是。”
  李妍儿打了个哈欠道:“都走到这里了,不如就挨着娘睡吧。”
  孙氏正色道:“赶紧回去!薛郎过不了几日便会出京,你不服侍夫君,缠着娘作甚?”
  “行,我回去还不成么?”李妍儿没好气地嘀咕了一声,转身便走,不过她倒不是个喜欢赌气的人,刚走两步便回头笑道,“明儿一早来问娘安好。”
  孙氏回去沐浴更衣之后却久久没法入睡,辗转反侧之中脑子里全是薛崇训那亮澄澄的身体,甚至还浮现出自己的手指轻轻按在他胸肌上的臊人情形。她不禁唾了自己一口,好不知廉耻!但转瞬又想:我一个人想想,又没人知道,有什么要紧的?
  她倒是越来越依赖薛崇训,本来皇家的那点恩怨对于孙氏来说就看得比李妍儿还淡,孙氏早就不计较政变中造成的怨恨,现在的生活她也很满意,身为河东王府的岳母,身份地位并不比以前差,谁也不敢欺负到她头上拿气给她受,只有她让别人受气的份。只不过她年轻守寡有时候很是难熬,但想想做李成器偏室的时候也难得被临幸一回还得和其他女人争宠她也就平衡,左右也差不了多少。
  胡思乱想之中,她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刚才薛郎要是对我来强的,我该如何是好?
  她顿觉脸上一阵发烫,要说起先薛崇训肯定是动了坏心思,虽然他找了个借口,但那点小把戏怎么瞒得过孙氏的眼睛?如果只是想提醒她让李妍儿相送,没别的意思,他无事拉孙氏的手腕作甚?男女之间身体接触已是比较亲密的动作了。
  于是薛崇训拉手腕的场景便在孙氏的脑海里反复重播,让她愈发难以入眠。
  这时孙氏还十分怨念,埋怨薛崇训太知礼节进退……转眼间她又叹了一口气,心道:要是真发生那种事,却也头疼。人为自己的生活作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现在孙氏的好日子来源于与河东王府的联姻关系,假设踏出了那一步,到时候让李妍儿埋怨唾弃,而孙氏也有年长色衰的一天,到时候该靠谁去?想到李妍儿,孙氏更加不舍了,她就这么一个女儿,从来都当宝贝似的,可不愿意她受到伤害。孙氏绝不想和她抢什么,只会帮助女儿和其他女人争宠。
  孙氏提醒自己:薛崇训到底是晚辈,他不懂事的地方自己应该懂,如果他不知得体要胡来,我也应该拼死抵抗。
  她左右睡不着,只得披了件长衣服起床,走出床帐时,只见当值服侍的那丫头已蜷缩在珠帘外的软塌上睡死了,还打着轻酣,孙氏从旁边走过她一点知觉都没有。孙氏看了一眼那丫头的睡姿,心道妇人到底弱小,脑子又浮现出薛崇训的身体来了,不知怎地看到什么东西都能乱想。
  孙氏走到门口取下门闩,“嘎吱”一声开了门,这下子那丫头总算醒了过来,抬头一看便睡眼惺忪地说:“奴儿这就起来侍候夫人。”
  “躺着吧,我想起还有本账册明天要用,你也帮不上忙。”孙氏说了一声便走出卧房,向书房走去。
  这间书房后面有道推拉式的木格子门,孙氏拉开便能听到从竹筒里流进小水潭中的“叮咚”水声,倒是清雅幽静。但这样的声响仿佛衬托得夜色愈发安静,也愈发孤寂。
  孙氏幽怨地叹了一气,走到书案旁边跪坐下去,但这里连一个人也没有,她干脆盘腿舒舒服服地坐在蒲团上。
  櫚木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等物,还有一副笔架,上面从大到小依次挂着各种型号的毛笔,有画画用的有写斗大字的也有写蝇头小楷的笔。孙氏无意之间瞧见了其中的一枝画画用的毫笔,顿时想起一件难堪的事……她犹豫了一会,便伸手取了下来拿在手里观看,这枝笔她却是认得。记得上回薛崇训还握着它画画儿……
  不过现在她却是没多少心情用它来做什么事,从初时只想着薛崇训的身体,现在主要的还是心境上的孤寂,很想有个人陪着,这么一枝笔毫却是解决不了人心里的问题。
  一种很难描述的孤寂,孙氏并不是没有人说话,平日有侍女服侍,李妍儿也常常过来嘘寒问暖,就是她管理家务经营时,也会和不少人来往;但身边的人再多也让她觉得很孤单,就仿佛什么地方有个需要填补而不得的空缺一样。
  从后门看出去,漫天的繁星,夜更深了。


第二十六章 乐子
  薛崇训的陇右旧部到达长安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中旬了,张五郎宇文孝等人与殷辞率领的神策军汇合后一路回来。这帮人名义上并不属于薛崇训私人的官吏和卫队,建制上依然直属朝廷。河东王的封号是两个字的郡王,级别比一个字的亲王低,薛崇训不可能有名义拥有如此多的官员和军队;不过朝臣们心里都清楚,他们实际上全是薛崇训的嫡系人马。
  张五郎等将帅以前在宫城玄武门呆过好长一段时间,在禁军中多有交好的熟人,他们回来时,禁军都尉陈大勇等人不顾避讳穿布衣出城私见。薛崇训也是脱了官袍,穿了一身麻衣去迎接,这样可以借口以好友的身份。
  薛崇训在长亭尽头远远地就等到了远道而来的四千余人马,只见道路上黑乎乎的一片衣服。神策军刚建立的时候就因为军服的颜色得了个外号“寿衣军”,军容便是这般黑漆漆的模样。他们赶了千余里的路风尘仆仆的里面还夹杂着各种骡马物什,看起来自然就乱糟糟的。军队为了行军扎营,不仅带有武器,还有帐篷、锅盆、柴刀、锤子等玩意,一火十人人除开战马一般都有六匹驴或骡驼东西,长途行军后自然就不太美观,就跟一群迁徙的牧民一般。
  身穿麻布葛袍的薛崇训站在最前头远远眺望。这时张五郎等几个将领官吏便策马从队伍中出来了,加了几鞭径直向薛崇训这边奔将而来。
  数人行到跟前,从马上下来向薛崇训及其身后的众将帅抱拳为礼,说了些客套的话。薛崇训的礼节却是十分简洁随意,也不言路途劳顿辛苦等寒暄话,只对张五郎笑道:“月前收到五郎的书信,获悉你已在鄯州成亲了,媳妇一起回来了没有?”
  张五郎见郡王及不少禁军将领这么给面子出城相迎,初时还有些受宠若惊的紧张,听得薛崇训的话反倒舒心了不少,当下便答道:“她有了身孕,怕在路上动了胎气,得等到明年才到长安居住。”
  这时薛崇训才想起来,张五郎那媳妇蔡氏还没成亲就怀上了,要不他们也不会急着那么早成亲,连张五郎老家的娘都没见呢。不过这事儿外人就只有薛崇训知道,事关别人家名节的事,他自然不会说出去。
  薛崇训沉吟道:“到时候得在长安置办一处宅院才是。”
  张五郎忙道:“岳父大人已托人在长安选购宅邸了。”
  薛崇训笑道:“有钱的丈人就是好啊!”众人一听也是哈哈大笑起哄一阵,张五郎不太善口舌言辞,这时只是有些尴尬地低头不语。张五郎娶蔡氏自然不算高攀,五郎堂堂一县侯,地位很高,蔡翁有钱但没地位,正好联姻光大门楣,那是求之不得的事儿,出点钱算什么。
  薛崇训又看向宇文孝问道:“宇文公上了年纪,路上没累着罢?”
  宇文孝笑道:“老骨头还硬朗。”
  刚回来的几个人和薛崇训说了几句话,又前去和其他相迎的将帅官吏见礼寒暄。过得一阵,薛崇训才说道:“这地儿说话只能喝风,闲话少说,大伙这就去我府上宴饮,我为大伙接风洗尘!”
  宇文孝乐道:“那敢情好,路上光吃素嘴都淡得没味儿了。”
  薛崇训指了指马车:“宇文公与我乘车,张五郎几个年轻便骑马。殷将军,你先率军随御史到万年县馆南边修整,朝里会有人抬酒肉犒军。你就多忍一会,安排好军营之后再到府上来。”
  殷辞长得眉清目秀,儒雅之气十足地抱拳应了一声。然后大伙一同回城。
  薛崇训当晚便陪着陇右回来的旧吏宴饮,但他没敢喝多了,这几日还有得忙活。
  此时京畿各地的三点六万人官健已分批向潼关东调,粮草也是押运到潼关囤积,薛崇训作为主将多少得过问过问;回来的人也要安排,薛崇训不想自己人受了亏待,在宰相面前提出想让宇文孝恢复京兆府的官职。
  宇文孝同时也领郡王府的官,他从陇右郡带回来的“情报局”骨干,正好通过王府的庇护在长安发展势力。
  河东王府隔壁的宅院本是一勋亲的产业,被买了过来开府设官,里面的官吏领着朝廷俸禄但主要为王爷服务。宇文孝的办公官邸便在里面,和王昌龄又在一块儿了。
  ……
  长安城以宽达数十丈的朱雀街为界限,西为长安县、东为万年县,这条大街在薛崇训眼里根本不能算是街道,完全可以当广场用。神策军便在长安城东南边万年县的地盘上驻扎修整,走了千里路要休息数日才东调。
  军纪却是一点问题没有,初到长安但没有发生任何扰民的事件。将军殷辞人看来文弱,但手段却一点都不弱,严明军纪说到做到,知道他为人的部下并不敢以貌取人,反倒有些怕他。
  还有个原因是神策军旅帅以上的将领全部出自飞虎团……飞虎团不仅是一支卫队,如今已发展成了一个类似军官集团的东西,凡是薛崇训的嫡系部队,将领都从里面抽调。朝中早就大臣意识到薛崇训培植党羽,但以前是太平公主默许的,没人傻乎乎地乱说什么;如今太平刚退隐,又正要河东王领军平叛,御史言官也暂时没说什么。
  殷辞本身也是飞虎团将领出身,部下都是飞虎团的老人,管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少了许多隔阂。不过他也知道治军的张弛之道,见将士劳顿,在万年县驻扎之后并不过分约束,准许大伙出营寻乐子。
  武夫们的乐子,无非就是喝酒赌钱,赢了就去青楼嫖妓。有的军营还设有营妓,养些女子专门给将士玩乐的,唐朝对色情业管制不严,有公职的文武尽管大摇大摆地干寻花问柳之事,甚至还用皇粮养妓。
  神策军有个叫公冶诚的旅帅,刚出营便被将士拉住一块儿去赌钱,他忙推说有事儿。
  众人诧异,有人说道:“兄弟最好赌,在陇右拿了一年的军饷也没见花出去,手头有钱竟然耐得住?今日是怎么了?”
  另一个揶揄地笑道:“莫不是在长安有相好,赶着去见面?”
  “放屁!”公冶诚骂了一句,不愿多说抬脚便走。他还真是去见相好,去年飞虎团在长安驻扎过一阵,当时他还是个没职位的小卒,在东市外面认识了个卖麻糖的小娘,一来二去的心便被勾去了,只待火候到了便想娶过门去,这回好不容易回了长安,他自然要去找那小娘的。
  去岁政变的时候,他在武德殿前作战勇猛,让张五郎刮目相看,说好了给他升迁的机会,到了陇右正遇神策军需要将帅,张五郎果然没食言,指名道姓地点了公冶诚做旅帅。如今公冶诚做了旅帅,手底下有百十人,更是自信了。
  他怀里揣着一副黄金手镯,攒了好久的钱才买的,故意全副武装身穿两档铠,腰配将官佩刀,收拾得十分神气,然后带了两三个亲兵便策马往北走,这回得炫耀一下……那小娘的父母有点势利,当时只道公冶诚是个小卒,比小贩还不如,认为做点小生意的人至少能挣钱回来不是,当兵打仗挣不到钱还随时可能一命呜呼。没办法,市井之人便是如此短识。
  不过现在公冶诚打算扬眉吐气一番,而且他也舍不得小娘。
  公冶诚等人寻到那小娘的家,好在只要没遇上战乱百姓家还是很稳定的,因为没有什么发迹的机会,以前卖麻糖现在还卖麻糖,住家也没变。公冶诚敲开门,他那神气的模样自然让人十分惊讶,小娘的父母态度大变。世人势利人之常情,原不值得大惊小怪。
  待公冶诚送上金镯子时,二老以为是聘礼,还埋怨他怎么不请媒人。公冶诚大方地说只是见面礼,聘礼以后另外准备,说得二老心花怒放。
  事到如今,小娘家自然不反对他们来往了,公冶诚兴致大好,当下便遣散了随从,换了衣服约小娘去逛街,一起度过难得的几天时光,因为穿着盔甲和小娘子一起走实在碍眼。
  他去了身上的行头,其实长得很普通,身材也不够魁梧,显得有些瘦,面相也不甚方正。倒是那小娘子长得十分水灵。
  二人在市集上闲逛了一会,公冶诚一副衣锦还乡的模样非常大方,又给小娘子买了不少吃的用的。不料方从市集出来,便遇到几个喝得醉晕晕的市井无奈,见小娘子长得水灵便出言调戏。
  公冶诚哪里忍得住,走上去便是一拳打得那出言不逊的青皮口吐鲜血,于是他一对四五人,便在大街干起架,此时此刻公冶诚哪里还想得到什么军纪不军纪?
  他虽然是个旅帅,带上装备作战还可以,赤手空拳和这些市井无赖干架也强不了多少,何况一个人打几个,实在没占什么上风,很快就被打得鼻青脸肿。当头的那青皮将其按翻在地,吐了口唾沫对吓呆的小娘淫笑道:“小娘子干脆跟老子得了。”
  公冶诚怒火交加,破口大骂:“老子非拔了你的皮。”
  一个青皮道:“听口音外乡人?横啥?”
  就在这时,只见街头的百姓纷纷闪避,有围观看热闹的人说道:“河东王爷的仪仗,赶紧让道,不然吃不完兜着走!”


第二十七章 高见
  薛崇训正坐在从鄯州带回来的松木马车里头,与宇文孝王昌龄等人一起在卫队的护卫下前往神策军军营视探,主要是想见见自己的这支嫡系部队,让将士们感觉到上头的关心。薛崇训回忆里现代的大员也常常去视察表示亲切慰问之类,这会儿也依样画瓢要表达礼贤下士的模样儿。仪仗队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行进,前方时不时敲击锣鼓,沿途无论官民一应让道。
  身为特权权贵他感觉非常好。不想正走着时,听得外面突然有人喊道:“末将神策军八团右旅旅帅公冶诚……”
  薛崇训本来就是去慰问神策军的,听得有部将喊话,声音有些凄惨,当下便敲车厢说道:“庞二,停车。”
  待仪仗队停下来之后,薛崇训挑开车帘一看,只见外头有个鼻青脸肿嘴角带血的青年,头发散乱衣服破烂狼狈不堪,旁边还有四五个汉子逮着他。
  那青年见马队停了下来,一面甩开逮着他的人一面悲愤地对着马车说道:“殷将军准许我们出营,我便去瞧我那未过门的媳妇,哪想得这长安地痞无赖当街调戏小娘,还将我打成这样……”
  薛崇训听罢刚下车来,便见那青年身后的几个壮汉转身想溜,他回头看了一眼方俞忠,方俞忠很有默契地取出手弩,“嗖”地一声,听得一声惨叫一汉子的大腿上中箭。数个身披盔甲的马兵策马冲出队伍,喝到:“见了河东王想跑,着死!”
  那几个汉子没法,转眼就被押了回来。公冶诚急忙从伸手掏出神策军的印信出来给薛崇训瞧。
  一旁的宇文孝道:“薛郎正要去军营问大伙是否缺了衣食,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倒好,简直无法无天了!”
  公冶诚听罢当时就把一肚子火发到了那几个满身酒气的汉子身上,上去“霹里啪啦”扇起耳光。犯事的几个人情知摸了老虎屁股,酒当时就醒了十分,哪里还敢反抗只能站在那儿挨打。旁边的一个脸上挂泪珠子的小娘还没搞清楚状况,愣在那里还没反应过来。
  薛崇训回顾四周,众多围观的百姓忙低头垂手,他便对宇文孝低声道:“还是要注意公众影响,咱们得做出按律法办的模样。”
  宇文孝听罢便走上去拉开公冶诚,问那几个被扇得脸肿的汉子道:“你们可知犯了何事?”
  一人哭丧着脸道:“咱们几个喝醉了酒,回家路上便嬉笑胡闹了一回,可没敢光天化日之下作奸犯科,连小娘子一个手指头都没碰,不过见小娘子长得好,出言轻薄了两句,哪想得这位郎君上来就动粗,咱们……”
  宇文孝毫无耐心听他废话,当下便打断了他,忍不住说道:“我问你可知犯了何事,不是真问,你只管认错讨饶便成了,明白?”
  他们茫然地点点头,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硬气也得见什么人不是,在这长安数一数二的权贵仪仗面前认栽也不甚丢脸,他们顿时便伏倒在地,大声讨饶。
  “很好,这不好好的认罪了么?”宇文孝那张沟壑不平的老脸露出一丝阴阴的笑意,“来人,绑了带走,送京兆府按律惩处。”
  薛崇训又好言宽慰了那神策军年轻将领几句,然后对宇文孝低声交代道:“我先去神策军驻地,你回去办这事儿,别交官府了,直接弄到‘情报局’里关起来别放了。”
  宇文孝沉吟道:“咱们在长安可无权关押犯人,会被御史弹劾私设刑狱,到时候来要人,咱们没话说啊。”
  薛崇训笑道:“万年县或者京兆府来人要人,就说是奉了我的命,让他们到我面前来说……咱们要出师打仗,这些青皮真是碰得好,来调戏出征将士的内眷,岂不让人气愤?正好趁此机会试着关几个人,不然情报局在京师谁都不能抓,怎么发展壮大?”
  宇文孝明白过来,薛崇训这是在争取更大的权限,当下便点头道:“薛郎高见。”
  于是薛崇训上车继续前行,宇文孝带了几个人把犯人往回押,那旅帅公冶诚气还没消,也跟了上去想找机会再拳脚相见出气。
  小娘子倒是没他那么大的火气,不住劝道:“咱们回家去罢,我给你拿药擦洗伤口。”
  醉汉们垂头丧气地走了一阵,不住说着好话,说是要赔汤药费。公冶诚骂道:“不稀罕几个钱!官府要如何处罚他们?”
  这时一行人正走到一条巷子里,左右没什么人,宇文孝也不必装模作样了,骑在马上回头愕然道:“官府?什么时候要送官府了?弄王府关起来了事,谁管他们犯了什么事?”
  汉子们一听话头不对,忙问道:“得关多久?”
  宇文孝冷笑道:“这辈子别想出来。”
  众汉急道:“咱们只不过打架斗殴,又没杀人放火,罪过能关上一辈子?要是那些做了伤天害理事的人不得都满门抄斩了!”
  宇文孝叹道:“别说你撞到了风头上,就是那些没招惹谁的,就不能被治罪了?我告诉你年轻人,真干伤天害理事的人不一定会被治罪。”
  他们瞧宇文孝身穿官服,说得认真,当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汉子可怜巴巴地说道:“草民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您要这么关着我,老母无人照料,明公看在老人的份上饶过咱们一回罢,下回再不敢无事生非了。”
  宇文孝摇头冷笑道:“要不老夫去你们家让她老人家寿终正寝了,免得你牵挂着不能安心吃那牢饭。”
  “你……”
  宇文孝转头对公冶诚道:“旅帅出气了么?”
  公冶诚怒火消了许多,问道:“明公所言是实?”
  宇文孝道:“老夫像个开玩笑的人?”
  公冶诚皱眉道:“不如揍他们一顿放了罢,消消气就得,不必弄得人家破人亡,这样我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了。”
  宇文孝道:“旅帅带兵打仗,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是见过风浪的硬汉,可这风平浪静下的争斗你却是弄不明白的。”
  公冶诚沉吟片刻,皱着眉头脸上已没有了半分怒气,当下便站定道:“本想到了地儿再揍他们一顿出气,如今看来不必要了。”
  宇文孝抱拳道:“那便不远送,旅帅归去养养伤,后天大军便要开拔了。”
  “告辞。”
  几个惹事的汉子大急之下左右没有为他们说话的人,听得之前公冶诚还说了句情,急忙央求道:“将军留步,在明公面前说几句话罢。咱们不打不相识,犯不着把事儿做绝啊!”
  公冶诚冷冷道:“调戏老子的媳妇,还把我打成这样,当时我手里有刀就想宰了你们,方才只是一时于心不忍,你们还真把我当活菩萨了?你们这样的人渣,是死是活与我何干?”
  他说罢拉了小娘子往回走,小娘子怯生生地说道:“我们只是逛逛街,就让好几个人下狱,终归让人心里过意不去。”
  公冶诚若有所悟地说道:“你不懂,这事儿和咱们没关系。”
  ……
  薛崇训带人来到万年县南边的军营驻地,将军殷辞出营迎接时,薛崇训少不得又赞他军纪严明章法有度等等。众将陪着他四处观看,谈笑风生一片乐呵呵的气氛,他还去亲眼看了将士们的伙食,亲口尝了一口,笑道:“太淡了,多放些盐。”众将也是陪笑了一阵。
  他一副很关心将士冷暖的样子,倒也不是完全做样子,心里头确实是牵挂战争胜负的,打仗他不怎么会,还得靠这帮部下才行。
  四处逛了一回,殷辞将薛崇训迎到中军大堂,一众都尉以上的将领陪同谈平叛方略……薛崇训有些汗颜,后天就出兵了,他心里完全不知怎么打,便问道:“张五郎呢?”
  殷辞道:“早上还在,中午被人叫出去看新买的宅院去了。”
  薛崇训笑道:“他倒是很悠闲啊,不过也是无妨,咱们这次出征时必胜的仗,有什么好慌的?”
  “那是,那是……”众人附和道。
  薛崇训一本正经地说道:“神策军、官健加起来有四万人马,都是精锐之师,天下谁人能挡?李三郎占了洛阳,但手里没兵,靠一帮文人招些农夫工匠凑成队伍,这样的乌合之众能抵挡我大唐正规军?”
  有点小白脸长相的殷辞点头道:“薛郎所言极是。论将,闻讯李三郎手下大多文人,没有几个战将,所谓‘讨逆大将军’张韦虽做过禁军将军,但出身却是地方豪强,也没打过仗,战阵上真刀真枪可不是江湖豪侠斗气斗狠那套中用的;而咱们官军主将薛郎,是在边关之地和吐蕃吐谷浑异邦打过的,轻骑取石堡威震天下……”
  说到这里薛崇训自己都有点挂不住了,心道老子在鄯州何时打过仗?打石堡城我就是看热闹去的。
  殷辞继续道,“……副将张将军,挂金吾卫将军衔,真正的武将世家出身,是从校尉凭军功一步步上来的。论兵,李三郎就算从近左折冲府强征来的兵丁,大多也是未上过战场;而我官军王师精锐。如此对阵,敌军焉有不败之理?”


第二十八章 伐木
  昌元二年(洛阳纪年开元元年)十月中旬,唐朝廷调集军队四万人、战马两万余匹,粮草辎重骡马无数,以河东郡王左卫大将军薛崇训为主将,发动对洛阳的平叛战争。军费预算八亿钱,沿途各州郡遍征民丁运送粮草,民财两耗。
  洛阳传来的消息李隆基拥兵号称十万,实则约四五万人:原洛阳守备及黄河大仓官军等地驻军共约两万人倒戈,加上关东一些世家大族招兵买马、胁从的农夫工匠、近左折冲府征调的兵丁,总兵力也就几万人……他们原计划说服幽州、潼关守将叛变的事儿还未得逞。
  李隆基在洛阳开朝设官,三省六部一应俱全,又在占据的地方设官立府刻印印信,一整套完善的机构非常快速就建立起来,长安不得不重视,所以才不惜调集重兵大把花钱进剿。
  此时薛崇训兵权在手,手中数万精锐,胜利的信心十足,不过他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次战争的影响非常关键,万一要是打输了……长安朝廷几乎要玩完:不仅会让李隆基进一步壮大,拉拢更多的势力;并且关中失去税赋支撑,给养便成困难。
  薛崇训自率神策军从长安出发,冬月初达到潼关南原,从关中各地前来的官健三点六万人也陆续在此汇合,合军后大军共计四万,便沿黄河南面向东行进。
  时副将二人张五郎、殷辞,都是薛崇训的旧部,薛崇训便听从了他们的谏言,将官健编成六军每军六千人,加上嫡系神策军,共七股人马。行军时又分做前中后三军,以中军为主力,径直向东挺进。
  前锋一直到洛阳西面的慈涧以前都未遭遇任何抵抗,也就干干铺路修桥的事儿,刚到慈涧就遇到了洛阳军大股人马。官军前锋将军立功心切率数千骑兵冲阵,结果大败向西撤退至新安才收住阵脚。
  待薛崇训到达新安后闻得败讯大怒,他虽然没打过大仗,可认识不少带兵的人,总是听说过兵锋锐气的道理,那货没经同意就开打第一仗就吃个败,最是影响士气,薛崇训刚到地儿就要砍了泄愤。
  这时与那将领交好者出来求情,劝道:“方出师便斩大将不太吉利,王爷不若留他一命,日后戴罪立功。”
  薛崇训听罢觉得也有道理,敌军都没斩获大将,自己反倒先给杀了个,好像是那么有点不甚吉利。但回头一想,不听指挥胡乱就打,要是饶了对军纪实在影响不好,到时候别人犯了事儿说谁谁你都不杀怎么单杀老子?
  左右有些犹豫之际,薛崇训也没经验这种情况怎么处置才好。但他最不喜左右摇摆,沉吟片刻便当机立断道:“多说无益,斩首!”
  几个将军忙伏倒道:“王爷三思。”
  思你妹!薛崇训暗骂了一句怒道:“来人,将罪将拖下去。”
  这时张五郎建议道:“敌军屯兵慈涧守住门户,以逸待劳,非取了此地不能兵临城下。我军远道而来,不如就此扎下阵营稳住之后再图进取。”
  殷辞也赞同道:“新安地处谷水北岸,我大军驻在南岸,又占住城池,两岸自在来往。即可威逼慈涧,又可随时调军渡河迂回威胁黄河岸边的粮仓,一举两得。”
  薛崇训以为善,遂下令全军停止就此扎营。他是第一回带这么多人,对于如何扎营布阵实在没有经验,好在身边有学过兵法的将帅,只需放权给恰当的人便成……对于张五郎,薛崇训是有心培养的,便给予五郎锻炼的机会,让他负责指挥布营,然后让两个见过阵仗的官健将领为副在旁查漏补缺。
  张五郎选好了利于防守的地方,便叫人去砍木头先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军队随行带着各自工具,除了生火造饭的,还有木锯斧头砍刀锤子等物,这会儿倒是派上了用场。行军打仗却不是光砍人就中,有时候还得干砍木头等生活工作。
  出去伐木的人砍了许多树干回来,分作两种,一种长一种短。然后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军士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人休息。
  人多办事就快,小半日工夫便构造起了兵营的构架,吃完午饭大伙便开始建设营内设施。唐军平日行动的组织基本一个小队五十名士兵再加上队长队副各一,扎营的时候也是这样,五十多个人组成一个营帐、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挖排水沟。
  张五郎又下达军令:严禁军士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乱跑;各营(团)挖茅房需远近适宜,远离水源和贮粮,亦不能太远,不合格者鞭笞校尉。
  如此忙活了一整天,军营框架便大致建设完成了,约四万人住到了一块儿,非常热闹。河水之旁的空地上就像凭空拔起了一座低矮的城池一般,如再待两日,了望塔箭楼等建筑修起来就更加像模像样。
  到得晚上,薛崇训与诸将来到高处,只见方圆数里内火光通明,巡逻的队伍整齐划一,又有鼓声指挥换岗设哨严谨有度,薛崇训非常有成就感不由得心下大快,把前几日刚吃败仗的阴郁给忘得一干二净。
  ……
  但此时交通信息不便,长安却不太清楚实地情况,他们得到的消息只是官军在慈涧首战失利,然后驻扎在新安按兵不动,毫无建树。朝廷的气氛自然不太好,以为遇到李隆基很能打,一时没法平息。
  薛崇训的事儿干得也慢,他自知经验不足,生怕有什么疏忽导致全军大溃,行动起来也是谨小慎微,进展就更加缓慢了……实际上他们好像在新建的兵营里住上了瘾,一直到腊月间都迟迟不动,连一点进展都没有。
  这时长安方面就有些坐不住了,朝廷派御史到新安看情况,问薛崇训是否增兵。金城县主也写信来嘘寒问暖,就连高皇后都以私人的名义给薛崇训写亲笔书信,对战事尤为重视。
  高皇后心里也没底,上朝的时候在帘后听到朝臣们说李隆基拥兵十万,建立了三省六部,很厉害的样子。又听见内给事的宦官们说薛崇训根本没打过大仗,在陇右全靠程相公撑南线才能抵挡住吐蕃吐谷浑联军。
  加上首战失利按兵不动造成的舆情,这些日子以来宫廷内外的风言风语,也让高皇后心里没底。她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以前也就是在争宠中和女人们内斗上有点修炼,对于兵事更是闻所未闻,自然是弄不清楚战场上的状况。
  不过她身在这个位置,就算搞不清战事,也能明白战争的后果:这场仗要是打输了……长安政权必将江河日下,汾哥的皇位还坐什么?
  此时此刻高皇后倒觉得汾哥有点大智若愚的样子,不论权力如何更替,应该是没人想取他性命的,他就压根没管朝政,坐皇位也是别人扶上去的。当初汾哥在幽州做刺史,撒手不管政务,只管吃喝玩乐狩猎,日子过得好好的,结果收到长安太上皇的一纸诏书要他继承大统,做个皇帝有什么错?
  高皇后想了汾哥,又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刚要掺和政权,就遇到这档子事,以后万一李隆基真要夺回了大权,他们就算不为难汾哥,绝对不会放过她!
  要是直接赐死还好,如果幽禁到冷宫,日子还怎么过?高皇后想着自己年纪轻轻正当好时候,却要终日与孤灯作伴,心下便不寒而颤。
  于是她便提笔亲自给薛崇训写信,提笔却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只见内给事鱼立本正垂手侍立在御塌之侧,她便问道:“我想给河东王写信,该写什么好?”
  鱼立本见高皇后这些日心神不灵,他又不好贸然进言,听得问话便趁机说道:“薛郎是个明白人,手下又有不少猛将,娘娘不必太过担忧,风言风语那都是无知之辈煽乎起来的。您要是传递书信,奴婢觉着不应过问战事,以免薛郎认为宫里不信任他。”
  高皇后听罢觉得有理,不由得轻轻点了点头。
  鱼立本又拿捏着语气,平和地说道:“奴婢听人说薛郎在新安按兵不动,心想罢他定然是慢中求稳,咱们倒不担心他出差错,进展缓慢反倒是他们太过重视谨慎,缚住了手脚……此时娘娘如答应薛郎战胜回朝加官晋爵,便是励他大胆进取,一举两得啊。”
  “一举两得?”高皇后沉吟片刻,转而浅笑道,“不仅让他放开手脚,也能表明我的信任。”
  鱼立本躬身道:“娘娘明鉴。”
  高皇后给鱼立本这么一说心情好了些,笑道:“我看你还有另外的心思,想为薛大郎争点好处……你终归是跟太平殿下的人,对旧主可比对我忠心。”
  鱼立本忙道:“皇后娘娘可别见外了,当今天下,除了薛郎他们家,谁还诚心要帮衬着您?”

喜欢4584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complaint举报反馈]·[4584 的私房频道]·[返回禁忌书屋首页]·[所有跟帖]·[-->>回复本帖]·[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前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提醒:主贴楼主有权将不文明回复的用户拉入他/她的黑名单,被多名主贴网友标记为黑名单的ID将被系统禁止在本栏目的回帖评论;)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Login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插入音乐插入音乐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






    [ 社区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

    Copyright (C) cool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