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禁忌书屋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分区新闻]·[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天可汗 第九卷 1-15章 作者:西风紧
送交者: 4584[★★声望品衔10★★] 于 2018-03-29 1:25 已读 6823 次 2 赞  

4584的私房频道

回答: 【天可汗】 第一卷 1-15章 作者:西风紧 由 4584 于 2018-03-28 23:32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一章 守正
  冬天的气息已降临长安城,岁荣岁枯像王朝更替原本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冥冥之中有天意规则主宰着这一切,有如太阳不偏北就没有冬天。
  关中没有北方那么寒冷,却也是雪大风紧,除了东西两市各坊多关门闭户,街面没有往昔那么喧嚣热闹。宫室侯宅的豪华建筑上翘的屋顶上,一些美丽的装饰也被积雪覆盖若隐若现,百姓家的墙头也不知是多少次这样堆上白雪,这座古老的城市有许多年代已久的老房子,正是如此才是稳固的特征。这些年政局动荡,甚至宫闱之内都不只一次发生兵变武斗,但没有一次对长安城造成过毁灭性的打击,它依然矗立在关中平原也喻示着这个时代的元气未损。
  除了北部的薛崇训的军队,长安中枢仍然对地方有控制力,所以黑沙城那边发生的事很快就被国内知晓了。长安城有什么反应?表面上和现在的雪景一样,很宁静。
  市井民间的安静实属正常,因为这种事儿在谣言广泛流传起来之前,一般的臣民是没地儿知道的,很多人压根要没听说。贵族大臣以及有些背景的士族最先闻讯,他们的消息途径更多,不过大家都保持着沉默,鲜有人在公众场合说这事,寂静的气氛让人们心惊。
  不过在平静的掩盖下,难以避免有人关起门说这事儿。长寿坊这边就有一家子在内屋悄悄议论,屋门外还有个家奴把风,这光景显得神神秘秘的。
  这家姓崔,祖籍滑州,家主却只是京城的小京官,没什么实权。滑州姓崔的近年来最辉煌的一家其实是崔日用家官至黄门侍郎,可惜崔日用不慎与薛崇训结怨矛盾渐渐加深,最后已完全落败到了抄家灭门的地步,从官场士林销声匿迹了。
  长寿坊这家姓崔的或许往上算还能崔日用沾亲带故,毕竟都是一个地方的一个姓的,但族谱往上查三代不是一家人,在崔日用论罪时也就不能牵连到他们。所以他们现在还好好的,只是仕途比较黯淡罢了。
  家主是个年长的老头,他正和几个崔家的男子说话:“作孽者要称帝称孤了,当初崔侍郎家受的不白之冤眼下是没地儿说道理的,你们更别寻思着翻案。大凡这种事只有等后世子孙来评断,黑白自有定论。”
  下首的人叹息了一气:“权势压人,权势比公道要大。”
  另一个道:“咱们滑州人以后可得低头做人,谁敢去招事儿论什么公道!等以后翻案得多少年啊……”
  “难道长安食肉者要坐等逆臣篡位?这帮居庙堂高位的就不能有所作为,对得起大唐列祖列宗么?”
  老头道:“现在这情形,只要长安朝廷决心拱卫大唐社稷,传召各边禁止薛崇训的人马通过,胜败犹未可知也。虽然薛氏手握十数万精兵,但从北方草原到长安城道路漫长、山川险阻许多,如若各州各镇层层抵御,他的人马也难以短日内进取京师。再者薛崇训在北边没有富庶的地盘根基,无国库调拨各地钱粮支撑,不用多久军队必不战而乱,垂手可平。”
  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薛崇训有兵马在手又如何,咱们大唐岂是单凭区区十几万兵马就能灭国的?若是如此,大唐早已灭亡无数次了!”
  老头面有郁色地叹道:“可朝里能达成一致拒敌关外么?这回薛崇训和当初李三郎在东都起事的情况完全不同,当初李三郎的人在宫变之后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朝中大臣的站位很明显决不能让他入主长安否则自身难保;而现在的薛崇训在京城党羽众多,且不说政事堂刘安等宰相和他一个鼻孔出气,就是张说窦怀贞等太平党之流,也和薛崇训来往密切,程千里更与之有裙带关系。中枢掌权者也不是皇帝,而是太平公主,那是薛崇训的亲娘。这么一副局面,你们说怎么能拧到一块儿和薛崇训撕破脸分个胜负高低?朝廷自家乱得一团,故而我认为时局艰难,大唐百年基业在此必然又会遇到一个劫数。”
  坐下面的后辈说道:“社稷之忧,只因这些年宫闱之乱,天下士人仍心向大唐,薛崇训没那么容易就成事的!”
  老头冷冷道:“话是这么说,不言武则天之后的士族门阀十去八九,就看现在剩下的这些谁敢站出来主持正义?咱们崔家被薛崇训打压成这样,你觉得咱们现在该站出来迎着风口上书进言?”
  后辈们马上垂手羞愧,不能对答。大伙就算觉得仕途黯淡心情有些压抑,至少不缺衣食日子过得还不错,活腻了才去争那些正义公道。舍生取义……书上这么说的,读圣贤书的人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
  有人找借口道:“身居高位享受国恩的人不能守正,为何要寒士舍身,我们的能耐也有限,舍身也不一定有用啊。”
  “自古邪不胜正,薛氏名不正言不顺,怎能为天下之主?”
  一个中年人说道:“薛家篡位先天不足,但薛崇训本人的武功声望当今无人能敌,故在他一朝期间恐怕天下没有恢复社稷的可能,但下一朝就难说,名不正权如何能正?”
  老头道:“薛崇训的位置也难说,咱们还得拭目以待。”
  ……那些在家里私议的人,说话要痛快得多。而朝里当权者议北方之事,就没人那样简单了。各人心里自有见解,但言谈时都很讲究。户部侍郎刘安的言论便是:“军中武夫一时冲动闹出的事儿,定然与晋王无关。诸位可想想,如果此事是晋王的意思,怎么会发生在单于都护府那么远的地方?”
  这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如果薛崇训真要利用兵权在手的机会篡位,那么进入关中平原后才是最佳时机。刘安不愧为宰相之材,不动声色地为薛崇训辩白,却能言之有物;不过他本意只在转移视线而已,立场非常明确。其实公卿大臣们根本不需要听刘安说什么,就凭了解的刘安的出身就知道这家伙要替谁说话。
  此时的廷议在紫宸殿内,在场的除了政事堂宰相朝廷重臣、太平公主,还有当今皇帝李承宁及其生母赵太后(玢哥在位时封的赵淑妃)。皇帝参与国事还真不常见,李承宁又是个没有争权斗争经验的单纯少年,所以他的生母也坐在旁边听着帮他。
  当今朝廷的派系脉络,权力场的明眼人心里都清楚得很,但大家说话都字正腔圆一脸的大道理,不往深里想真不好弄明白其中的含义。
  刘安说完之后,其他大臣都默然站立,大殿里的气氛相当沉闷。太平公主把目光转到张说那边道:“中书令也说句话,政事堂如何看待此事?”
  张说一脸严肃,心下琢磨六个宰相各有心思,我能说什么?还有其他大臣也不知怎么个想法。他执礼道:“臣昨日才亲眼见到官文,尚未与诸相公详细商议,更未考察清楚此事确切经过,一时不敢轻言。”
  不料这时李守一没好气地说:“事情不明摆着,还有什么不清楚的?甭管晋王的部下是无心还是预谋,龙袍加身成定局,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君主,事儿出了还天下皆知,晋王能一句无心就能了事的吗?这里有一个天子、北方又有一个,此事很清楚,只能有一个天子!”
  众人面面相觑,不过都很佩服李守一那副直言的劲儿,这老小子就那性子,别人比不得。
  太平公主便问李守一:“李相公以为谁才应该是唯一的天子?”
  赵太后及皇帝李承宁顿时变色,屏住呼吸听着,只有太平公主才有那定力此时仍然面不改色地问话。
  李守一拜了几拜,站直身体坦然道:“你们都不敢说实话,我来说!天下承平四方称臣,大唐未失德于子民,哪有让位的道理?现在这事儿不论是放到以前、现在,还是在后世都是一样的论断,明明白白。可就是如此明白的道理,诸公却在庙堂上扯来扯去左顾言他,不就是因为晋王功劳很大权势中天,得罪不起?”
  李守一是有胆识的人,但他能用这种直性子混到现在的地步不是傻子,随即又说道:“我就不怕得罪晋王,有话直言!告诉诸位,真正想伺机害他的人,绝对不敢站在这里说公理!而大家都不说公理,也不能让晋王的事儿就变得名正言顺!”
  太平公主道:“李相公敢于直言,和往日的魏征一样是国之良臣。方才李相公言大义,现在你给说说应对之策。”
  李守一道:“在其位谋其政,中书令应当上呈应对之策!”
  张说没好气地看了一眼李守一,说道:“事关重大,不能操之过急。臣之谏言:慎重处置。若是因朝廷用策不当造成内战,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却空谈大义又有何益?”


第二章 雪片
  大臣们陆续走出大明宫之时日已西垂暮钟阵阵,中书令走出丹凤门时,忍不住回首看了一眼晚霞中的宫门城楼。他突然记起了一幕场景,一个难以忘却的经历。那是几年前太平党与李隆基最后角逐后的事儿,当时太平公主作为胜利者在众臣簇拥下乘车从这里进宫,张说当众跪在道旁。
  丹凤门还是以前的丹凤门,连一点都没有改变,甚至城门上下的宿卫制度也按部就班,不同的只是记忆中的场景是清早、现在回首时是黄昏,挂在天边的太阳方向相反,如此而已。太平公主说:以前叫你审时度势,可被你回绝了,现在你还呆在这里作甚?张说答:臣后悔莫及,只能长跪于阙下,乞殿下宽恕。
  一问一答仿佛仍回响在耳际,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几年时光,如弹指之间。张说顿觉耳朵一阵发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我还呆在这里干甚?这好像是一句偈语。
  “叔父为何停留,还有什么事儿么?”侄子张济世的话把张说从失神中惊醒。
  张说抬起手正了正帽子,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事了,走罢。”说完上了一架豪华的马车,张说现今作为朝廷最高级别的大臣,排场是很大的。
  他的侄子正牵马欲骑马同行,就听得张说道:“济世上车来与我同坐。”张济世忙丢开缰绳抱拳应了一声“是”。
  马车上还有张案,甚至文墨纸笔一应俱全,张说一副随时随地都在操持国务的姿态。张济世恭敬地坐在对面,作为心腹没有比亲侄儿更让张说信任的人了。
  “我得写封信给晋王……私人信札。”张说沉声道。
  张济世一琢磨,忙正色道:“叔父现在要和晋王私下通气,难道是决定拥护他了?据我所知,很多人明里不言语,心里却知道眼下朝廷完全有机会阻止晋王进京称帝的……咱们算起来是太平公主殿下的人,她还没表态,咱们也不用急吧?”
  “殿下要是会和晋王撕破脸,能等到现在?”张说脱口道,随后又换了一种口气正色道,“前任陆相就说过为官之道,咱们当初出仕做官,都是为了利国利民,实现平治天下的抱负。后来被富贵、权位影响了心境,但也得时时想着最初的抱负,怎么做才能利国利民?你说得‘很多人’心里的谱,要朝廷阻止晋王进京,可咱们政事堂这几日怎么连一份上书奏折都没看到?那些看热闹的人,谁能挺身而出!人心险恶怂恿别人找事的不过就是在搅浑水,他们想过后果吗,想过天下子民吗!”
  “叔父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济世汗颜之至……”张济世顿时一副羞愧的模样,“正如叔父所言,李相(李守一)这样的敢言的人毕竟很少。”
  张说冷哼了一声,低声道:“你可别小看了李守一,这是他的处事之道,别人学不来,除非你也能像他那样做出来让人信其真,否则世人还不得说你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听说李相家里穷得叮当响,干了几年宰相的人活成那样还真不容易。”张济世附和道。
  张说冷冷道:“正是如此,过不了穷日子就别学人立牌坊……这事儿得你亲自北上跑一趟,别人我信不过,你也别惹人耳目。”
  “叔父放心,济世定然把事儿办妥。”
  ……张济世随后便按照中书令张说的授意北上,不料他这还不是最快,薛崇训最先收到的并非张说的书信,而是窦怀贞的!
  窦怀贞和张说的信都没什么写什么实质的东西,但这种情况下朝臣和薛崇训私下通气本身就是一种私通。在这之后,薛崇训还没入关,各色人等的信札就雪片般地飞来,放一起都有一大堆。
  薛崇训指着那些东西对幕僚们说道:“形势很好啊,咱们回去的路应该会很平坦。”
  苏晋笑道:“朝臣是绝不会主张抗拒薛郎的,否则这些信万一能落到李唐手里,谁能脱得了干系?”
  相比二龄的态度,苏晋这回显得十分激进,和他一向持重谨慎的作风有些不同,不过联系他的身世经历就显得很正常了……苏晋经历了大起大落,曾经受过的憋屈让他非常渴望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虽然表面上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内心里却完全不同,他要的不是富贵,而是一口气。
  而张九龄对薛崇训进取的态度就没那么积极了,他劝诫道:“越是顺利的时候咱们越不该掉以轻心,更不能轻视大义,天下很大不能预料的事也很多,放眼远处才是正道。”
  薛崇训点点头道:“我这几日也在考虑入关之后的事,打算南过沙漠之后就解散大军,各回驻地,只带神策、明光二军回京。因为各军分属各边,京师无事而率边军进京定是逼宫无可辩解,何况又未奉诏;神策、明光二军则不同,原属京营建制,随同回去也只是回到驻地,明面上没有诟病之处。”
  苏晋听罢忙道:“王爷现今手握十几万大军,在兵力上已有绝对优势,此番轻易遣散,若是想重新调集就万分困难了!这是在自弱,万万不可,请三思!”
  王昌龄本来不怎么支持薛崇训进取太快,此时也赞同苏晋:“薛郎在黑沙城受部将拥立已成定局而无回头之路,放弃兵权非上善之策。”
  “但王爷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不把边军调回各边,率十几万大军进入关中,意欲何为不是明摆的事么?”张九龄道,“不遣散大军,只能暂缓回京。”
  “屯兵北方用意何在?”王昌龄皱眉道。苏晋道:“王少伯方才也说了,事已成定局无回头之路,眼下的情势还有什么好左右犹豫的?薛郎必先获正宝,后稳固局面防前朝势力反复,至于名义往后自有说法。”
  王昌龄没好气地看了苏晋一眼,心道部将们闹出那始料未及之事,还不是你先在那里煽乎什么脚趾之类的玄虚。王昌龄现在怀疑一开始怂恿薛崇训做北方各族盟主的事儿也是苏晋从中捣鼓的。
  一众人在帐中各抒己见议论得很热烈,薛崇训反而没说什么话。以他的性子此时不能在心腹幕僚们面前义正辞严地说自己如何如何无辜并不想当皇帝云云,那样太假了不合他的作风;但他也没有和众人称兄道弟一副交心的作态,到了今天的地步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到了“寡人”的处境,在极权面前没有人可以胜任他的知己。
  这时薛崇训忽然伸手向已经捆绑好的朝臣们的书信,将上面的绳子解开,顿时它们就散在了书案上,他饶有兴致地一封封查看起来。幕僚们仍然在争执,薛崇训有些听不进去了。
  很多人私下写信来表达友善,上面都有名字的。可唯独就没有太平公主的信息,连公事口吻的片语只言都没有。
  薛崇训心想:等我做了皇帝,要维护统治还得继续以往的办法,妥善处理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的关系,拉拢他们、好处均沾。虽然有天子“富有四海”的说法,但这天下绝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每一种人都有他们的位置。要天下人维护自己,就得让大伙儿都看到自己在帝位上能给他们的好处。拉拢地主和读书识字的那些人是必须的,否则这个政权将无以为继……但真正的自己人是谁?是这些被绑架在一个集团里的心腹吗?薛崇训觉得自己可能受到了小农经济时代的思维影响,把目光从大局上收拢,发现最看重的还是自家的亲人。“四海为家”的胸襟他实在没有,突然觉得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太平公主此时没有任何表态,让薛崇训隐隐感觉到她有怨气。
  薛崇训不是一个纠结的人,而今却思绪如麻,只因有几件事他实在想不通:当初太平公主为什么要给自己北方军队的兵权?她那种不肯居于人下的争强好胜的性子,为何会放任自己发展到现在的地步……
  按照薛崇训对权力场的理解,他们母子注定水火不容,早就应该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分个胜负。正如当初她和李三郎的决裂,本来两家近亲的关系一直很好,但什么都无法阻挡矛盾的激化。如果姑侄关系比不上母子关系的缘故,那么换个角度想李隆基还是李家的人,就比姓薛的薛崇训更具和解的可能。偏偏事实并非如此。
  薛崇训觉得发生的一切都是非理性的;此时他如果理智地考虑现状,就没有必要再过分重视太平公主,因为太平党已落了下风、好多人都临阵私通过来了……可是如果没有太平公主之前的“失策”,现在又怎么会是这样的状况?
  忽然他内心里想背叛规则一把,以回报母亲太平公主之前的“错误”作为。
  如果这场偏执的游戏只有太平公主一个人在沉迷,那她就显得太孤单了,真让人于心不忍啊……


第三章 胡旋
  北军班师回国行至夏州,在长城以北薛崇训就忽然下令解散大军,十几万人马分先后调回各边各镇化整为零了。幕府随即以薛崇训的名义发文传视沿途各州,自称无心名利率军出征只为保得边境百姓免受袭扰掳掠之苦云云。随后薛崇训便率神策明光二军进入关中,只两万人而已,各地州府夹道相迎没有出现任何冲突。
  没多久薛崇训得到了从长安传来的消息,太平公主嫌天气严寒出京启程前往华清宫泡温泉。这么一来,天下人刚刚被刺激起的神经以为天之将变,现在又忽然缓和下来。太平公主母子俩的举动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就是薛崇训遣散了军队以示清白,太平公主也认为此事是个误会便心情舒畅地去了华清宫享乐。不过有识者当然不会认为事情会这么简单,大多隔岸观火等着看戏。
  无论如何形势是真的缓解了不少,当初十几万百战精兵在北方虎视关中,兵权在薛崇训之手,朝廷的诏令根本没用,要是严重起来爆发大战也是可能的;现在军队解散,薛崇训只带了两万建制属于北衙的京营回来,怎么也没动武的迹象。关中一向是唐朝军事中心,就算多年承平的原因武备稍有松懈,但各地仍保留了驻军;京师长安有禁军和上番的南衙兵拱卫城池,而且长安本就是一座具有军事要塞性质的城池,因此薛崇训想用两万人武力攻取长安是很不容易的事儿。没有了武力威慑,然后才可以讲道理,士族大夫们松了不少气……至于薛崇训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机会,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腊月间,从北方回来的人马到了关中平原,薛崇训欲前往华清宫见见太平公主,并挑了一件特别的礼物。
  之前各族在单于都护府聚会瓜分利益,薛崇训答应铁勒诸部借漠南草原西部给他们放牧,各部落为了表达感激之意,送了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回纥少女。这些人很擅长西北各族流行的舞蹈,比长安宫廷里的歌妓学来的胡舞更加原汁原味。薛崇训便写信送到华清宫,怕母亲大人在那里冷清了,便献上一支乐队供她消遣。
  宫廷贵妇最主要的娱乐无非就宴会歌舞,果然太平公主对这份礼物很满意,回书接受了。薛崇训遂带着回纥舞女在一小队侍卫随从下折道前往华清宫。
  一路上他忽然想到:时至今日我与母亲太平公主之间仍然存在信任,至少她不认为我会害她,否则这样的时候她跑去华清宫作甚?两万人马打长安不够,取华清宫简直是轻而易举。
  薛崇训和太平公主之间发生过多次矛盾,但每次都没有激化,他觉得除了相互妥协的原因可能最大的因素还是个人感情,至少薛崇训感觉挺不容易的。
  一行人达到华清宫安顿之后,太平公主在华清宫正中的长春殿设晚宴款待。宴会刚开始,太平公主就下旨让新来的舞女上台表演。虽然那些人车马劳顿,但能在唐朝高位者面前表演才艺是很重要的事儿,当下就换衣服准备上台了。
  太平公主坐在正中,薛崇训坐在一旁,众官吏文人陪坐在席间。先是一阵轻快欢乐的鼓声,然后就看见舞女们轻盈地走了上来,一个个面带春风一般笑意的表情让宴会的气氛也渐渐轻松起来。
  她们先跳了一支《胡旋舞》,整场表演最多的动作便是身体的旋转,舞袖象雪花空中飘摆如蓬草迎风飞舞,动作轻盈、节奏鲜明,果然技艺娴熟。
  太平公主看着看着也露出了笑容,仿佛心思都在观赏表演上去了。众人见她的神情,少不得一番歌功颂德附和着各种吉利的词儿,还有文人当朝作诗一首歌颂此时的欢乐场面。
  大家同样敬畏薛崇训,可不知怎地在场面上仍然会不自觉地围着太平公主说话,很容易就会忽略这个晋王。大约是他的话很少也不太引人注目的关系,人们对他的敬畏只停留在传言的事迹上。
  薛崇训陪着太平公主参加了一场宴会,又和她在各殿中散步闲谈了许久。没料到她并不提正事,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自然薛崇训也就不提那茬了,真说起来还不知如何应答,那些明面上发榜声称的东西在太平公主面前说显然毫无意义。她唯一提到的事儿是夸赞薛崇训在单于都护府又打了胜仗,让他回长安去接受天下的封赏。薛崇训请太平公主一道回京,她只言天气太冷,还是留在华清宫过冬好。
  薛崇训的部下还在军中等他,第二天一早他便辞别母亲,回营继续赶路。两天后,明光军大部被调往武功县旧地驻扎,神策军一万人随薛崇训进京。
  此时太平公主不在长安,朝廷权力实际在政事堂,皇帝的话显然很久没作用了的。神策军达到长安正门明德门时,只见城门大开毫不设防,没一会儿就见禁军清理大道,许多官员在城门迎接。
  王昌龄建议薛崇训别炫耀武功,他依言换下戎甲穿紫色圆领官袍骑马进城。走进明德门时,只见正中宽阔的大道十分空旷,两旁站着禁军岗哨,闲杂人等此时都不准上路。薛崇训忽然之间有个奇怪的感觉:长安是座空城。不过理智告诉他这只是一个错觉,长安和往昔一样大概有百万人口,宫廷朝廷官府市坊一应俱全,现在只是少了一个人太平公主。
  薛崇训刚回长安没几天,接下来就发生了意料之中的事,群臣上书劝进,各种说辞劝他称帝。这事儿渐渐在市井之间也流传开来,上到公卿下到庶民无人不知。有的人担忧既得的一切会不会动摇,有的人认为出人头地的时机来了……日子最不好过的,大概还是住在大明宫里的皇帝。
  李承宁长得眉清目秀举止仪态规矩,也读书识字,本身不是个太差劲的人,可是从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李家祖宗的睿智与霸气,根本就没有气势。朝臣们免圣时心里无不叹息,在现在的局势下能力挽狂澜的非常之人显然不是当今天下这般人物。况且他空有名分,却无可用的实力:太平公主在大明宫住了几年,内侍省等宫廷机构经过了数次清洗,完全没有李承宁可以用的人;北衙禁军的将领也是位置清楚的那些,想用一纸诏书能调动他们简直就是玩笑;南衙朝廷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李承宁就算有什么想法连长安城都传递不出去。
  其生母赵太后恐慌之下想找人出出主意如何安身立命,临时竟连一个靠谱的人都没有,唯一可以说上话的只有翰林院的几个文臣。那几个人是被太平公主及宰相们评价为无实用之材的文人,舞文弄墨还行,干正事没什么可取之处。他们因天子的重视受宠若惊,时常被召到殿中空谈几句。
  赵太后自己都感觉这些人不靠谱,后来干脆以天子的名义召中书令张说进宫议事。宦官到宣政殿外的政事堂通知张说时,张说感到很意外,本想不去,考虑了一会儿还是去了。他心想没人会怀疑我与今上能有什么瓜葛吧,见见也是无妨。
  赵太后问他:“近日多闻流言,晋王是否要今上禅让帝位?”
  张说愕然,心道皇位就这么轻?你们已是第二回要禅让了,自古就没见过这么甘愿让贤的。张说便拜道:“闲言碎语乃无稽之谈,臣未闻有此等事。晋王上书的奏折只言率军定边安民矣。”
  赵太后皱眉道:“张相公念在身为李唐之臣,可否进一言我母子二人如何才能保得平安?”
  张说心道:祖宗社稷都快没了,心里只想着身家性命,真是可叹。
  但赵太后的话还是让张说有些动意,他犹豫了片刻才放低声音说道:“太后可知当初李三郎逃出长安之后的国事?朝廷善后之策以安抚息事为本,这不证实了现今庙堂上的一班人和武周时绝不相同,也就不会出现大批牵连清理的情势,因此近年人心渐安,已有承平之象。虽社稷仍处多事之秋,然当国者能明察人心便不会轻易改变国策。太后稍安无虑也。”
  赵太后听罢将信将疑,不过张说的话总算有些眉目,比那些扯玄虚的人听起来靠谱。
  张说言罢告辞,赵太后回到蓬莱宫把他的话拿来劝李承宁,李承宁挺信他母后的话,这才两餐多进了些米。一晚他最宠爱的妃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埋怨道:“陛下贵为天子,怎么能成日唉声叹气,就一点办法也没有?”李承宁一副委屈的模样叹息道:“强臣在侧,世道艰难,朕自登基之日便是如此光景,无人听旨,纵是天子又如之奈何?”妃子道:“天下定有重义之士,戏里不是有一段汉室衰微董贼逼宫天子血书藏忠臣绶带以诏天下勤王么?陛下不能学前人,也不用怕这样吧!”李承宁大惊之下顾不得仪态,竟伸手捂住了妃子的嘴。


第四章 心境
  劝进的人越来越多,已经从京师蔓延到了地方。几个宰相表态之后,这种情势就一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政事堂中几个人的权力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官员任免流程上就决定了一大批下属官吏非得跟着他们走。一般情况下任命官员是通过宰相“举荐”有资格做官的人,考核同样如此,中枢大臣上折子提出内容。肯定或否决的权力虽在皇家之手,但一般情况下宫里都不会驳回宰相的提议,除非条呈真的很不合理。如此一来,上到京官下到地方官吏就会觉得自己的前程掌握在这些人手里,至少影响很直接,人之趋利避害如水之向下,大家会怎么做就显而易见了。
  文章太多晋王府亲王国无法一一回应,遂公开传出了一篇以薛崇训署名的文章,文中及其诚恳地阐述他无心登位的理由,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自然没什么嚼头,不过其中有一段亮点引起了士人的关注。薛崇训公开承认李唐天子没有太大的过错,仍应是天下之主云云。这让那些李家宗室及其支持者感到很欣慰,就连悲观者都意识到就算薛崇训要篡位也不会对前朝势力失仁,除非他言而无信后来不顾前期奠定的基调。
  不过这事儿在亲王国仍然存在分歧,文章是王昌龄起草的,苏晋从一开始就非常反对,认为公然承认李唐无失就是一个天大的误策,要想自家名正言顺非得给李唐找出不义的说法来。
  后来王昌龄正言驳斥:“颠倒黑白必造成上行下效之势鬼魅丛生,天下纲纪一乱如何得了,苏侍郎想成为后世唾骂的罪人吗?”
  苏晋听罢非常生气,无奈王昌龄拿到台面上说的话铿锵有力,苏晋的那套想法却没法明说,只得忍下来在这次辩论中退到下风。
  他心情不爽地回到家中,不料又被家里的私事给郁闷了一番。刚进家门就听到奴婢禀报家里来了客人,不是别人却是他老婆娘家的表哥陈英,这个人却是苏晋很不喜欢的人。
  原来当初苏晋的老婆林氏出嫁之前,其表亲陈家就有意继续联姻“亲上加亲”,此时没有三代旁系血亲联姻容易产生遗传病的说法,这种事儿本是很正常的。不过后来在林家产下的书院中读书的苏晋中了进士,又得到了朝臣的赏识与几个重臣诗文来往前程一片光明,本身又是个仪态不俗的少年,于是林家翁就果断地将女儿许给了苏晋。
  有此一节显然陈家的人对苏晋没什么好感,特别是陈英眼睁睁看着美富白的表妹成了别人家的女人,对苏晋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只不过大家都是亲戚,家族里有个红白事总要碰面的,而且当时苏晋混得不错,这些内心里的矛盾并没暴露出来。
  时过境迁人生沉浮,人不能保证定肯一帆风顺,武则天之后的政局多年动荡,庙堂的人换了好几拨,被搞下去的不计其数,苏晋也倒了霉差点丢了性命。等经过一劫之后他的腿也折了成了瘸子,人也老了一头,精神也比往日意气风发的少年截然不同。之后陈英与苏晋之间的龌龊丛生,各种明里暗里的恶心人……苏晋记得有一次陈英当众羞辱他寄人篱下混吃混喝之类的话。正因有那些事儿,苏晋才到了混迹京城做个小书吏的地步,不然他这种人总有钱势的亲戚好友只要权力斗争的那一阵风声一过日子绝不会过得那般拮据。
  不过这些都成为往事了,现在的苏晋又是另一种活法,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啊,他重新找回了尊严,只是有的关系一旦出现了裂痕便难以修补。正如陈英这个人,虽然苏晋后来在聚会时与他们家言和了,但依然无法弥补往日的龌龊阴影。
  忽然听说陈英来家里了,苏晋下意识就皱眉道:“他?他来做什么?”
  不料客厅门口正好走出一个人来,一脸很勉强的笑容道:“怎么,苏兄要下逐客令喔?”
  只见客厅门口的那个男子一身绸缎袍子,领子上还围着一副成色上好的毛领,身材高大面相俊朗,大约三十多近四十的样子,但肤发保养得很好显然是家底殷实不用吃苦的人。
  苏晋没想到自己的话会被他听见,神色闪过一丝尴尬,但随即就淡然了心道他爱咋想咋想。碍于自家老婆林氏的面子,苏晋也不好做得太过,便抬了抬手礼节有些散漫地说:“哪里哪里,表弟请里边坐,小的们给沏茶了吗?”他做出打拱动作的时候背显得有点驼,才四十来岁的年龄两鬓已有些白发了,说罢就拖着腿一瘸一拐地向台阶上走。
  这时林氏也从客厅里走了出来,见着苏晋便喜道:“夫君今天下值得挺早呀。”
  “你也在这里?”苏晋面有些许不快。
  “陈家表兄刚到一会儿,你又在衙门里,我自然该见见面,不然家里的人不得说咱们苏家不知礼数啊?”林氏道。
  苏晋平日忙于公务,这会儿忽然发现自己的老婆锦衣玉食后愈发美貌起来,他摸了摸鬓发心道我比她大不了多少,此时有陈英一比我却显得有些苍老了。
  陈英笑道:“瞧苏兄的意思,表妹嫁到苏家后连面也不能见咱们啦?咱们俩小时候还是一块儿玩到大的。”
  苏晋今天在亲王国弄得心情有些不太好,这会儿说话难免生硬了一点。过得一会他便压下心中的闷气,和陈英说了几句客套话,又请到客厅喝茶陪聊了会儿。大抵没说些什么要紧的事,陈英到京师两市为家里采办货物,就顺便来看看表妹,就这么回事。或许还有什么话陈英倒没在苏晋面前说。
  然后林氏出于客套留陈英吃晚饭,陈英用玩笑的口气道:“许久没尝过表妹的手艺,真想饱一下口福,可是苏兄好像不怎么欢迎,我还是早些回客栈比较好。”
  苏晋道:“你真是说笑了,我哪有如此小气,一会咱们喝两盅,家里也没有外人。”
  陈英这才正色道:“好意心领了,刚才开个玩笑。真不能留下吃饭,其他人还等着我,出来太久了怕他们担忧。”
  苏晋听罢也不多留,叫了个家奴送出门了事。
  人走后,苏晋有些醋意地在林氏面前埋怨道:“这人也是脸皮厚,明知我每日要出门上值,非得挑我不在的时候来。”
  林氏也不生气,一下就听出了苏晋的心思,好言道:“过那么久了,你还和他一般见识作甚,省得他回去在长辈面前说些什么……”她说着说着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你虽然复了官籍,父亲却一直认为你只是权贵家的幕僚,担心再遇到什么风浪。这阵子不是传言晋王要篡位……”
  “什么叫篡位?”苏晋拉下脸道,“自古王朝便有更替,不然哪来的唐朝?李家衰微多年无可挽回,没有薛家也有其他姓窥视。”
  林氏听罢正色道:“那么陈英说是你为晋王出谋划策夺取大位的事儿是真的?”
  “他懂什么?”苏晋忙道。
  林氏道:“传言夫君在军中时煽动将士拥立晋王,方有龙袍加身之事。晋王与李家几代联姻,本不忍夺位,正因被功利之臣怂恿才致此,前几日还写文维护李家……”
  “陈英这么说的?”苏晋愤然道,“他去经营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掺和什么国事?王爷真是一心维护李唐的话,那在草原上给他龙袍加身的武将随便就能安上十条罪名!还有眼下劝进的人越来越多,果真要制止会有那么难?大势所趋,这么明显的时务都看不到的人,咱们走着瞧。”
  林氏愁道:“夫君要慎重,苏家和林家都是书香门第,一向看重名声。被人们尊重的人无非忠臣孝子,大家都希望夫君除了是个孝子,还是忠臣。”
  “原来在你心里苏某竟是一个乱臣贼子?”苏晋生气地说了一句话,起身便要走。林氏急忙拉住他:“我何曾这样说过,夫君要去哪里?”
  苏晋头也不回地说:“今日的忠臣,祖上谁不是隋朝的臣子?过些年,忠臣就是晋朝之臣,谁还会说自己食过大唐之粟?”
  他大步走出房间,在院子里跺了几步却又不知能去哪里。本来官僚阶层晚上寻欢作乐的地方很多,可苏晋一向比老婆感情很好,连个小妾都没有,一般干完正事或者与同僚必要的交往后就回家,所以没什么习惯乱跑。这时他才发现太阳都下山了,天气晴朗月亮也升了起来,他抬头看着月亮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天上的这轮月亮,不知面对过多少人的感叹,但它一丝改变都没有。苏晋今天确实有点不顺心,林氏作为他最重要的人让他受到了一些影响,他独自跺了几步,没一会儿就想明白了:佛争一口气人争一炷香,不能在众人面前扬眉吐气什么都是白搭,像往昔那般落魄之时大伙只会说苏家的废物娶了一个好老婆,仅此而已。


第五章 双陆
  长安市井繁华人口稠密,自然不缺纵情玩乐的地方,身在其中的这等人大多不管谁要做皇帝这等“闲事”,各顾各的乐子。自古到今纸醉金迷者的玩法花样其实没多大的区别,无非吃喝、声色、赌博等。其中的赌博和嫖娼一样是最古老最源远流长的行业之一,不过在唐朝很多开妓院的是合法的,赌博却一直没能正大光明。
  唐朝法律中《杂律》明文规定:凡参赌者,所得赃物不满绢价五匹者,各杖一百。达到绢价五匹者,比照偷盗论罪,判徒刑一年。依此推,赢多人财物,则累计对折论罪。赌输之人,按从犯定罪。开赌场及供赌具者,不收财物者杖一百,收财物者,按抽收多少,比照盗窃论罪。
  不过法是法执行是执行,实际上的状况不一定像公文中书写的一样。如今朝廷多关注权力斗争及战争等事,对民间诱导不力,奢靡娱乐行业蓬勃发展。何况唐朝这方面一直都比较宽松,官吏参与赌博者也不在少数,更别说经济宽裕的民间士绅商贾这等人了。
  苏晋老婆的表兄陈英到西市办完正事后,见市井间灯红酒绿,哪里还在客栈呆得住?当下就和同行者数人找了家青楼吃喝嫖妓,玩到深夜,鸨儿见这些人出手大方便好言问道:“客官可想博点彩头?”
  陈英的同行忙劝道:“咱们不是当地人,就怕输多赢少,赢了也走不了。”
  鸨儿道:“您就多心了,行有行规,在这天子脚下不更得有规矩?”
  陈英笑道:“咱们只博几匹绢图个乐子,倒也无所谓,可有地儿玩双陆?”
  “哈哈,一听客官就是个中之人,双陆在长安还没有?”鸨儿兴致勃勃地吹嘘道,“您可曾听过这个事,当初武周时期,皇帝一日心事重重地对狄仁杰说‘这些日子经常梦到下双陆,却总是不胜,不知是何道理’,狄仁杰说‘双陆不胜,是因为手中无子。这可是老天以双陆棋儆示陛下啊’,狄仁杰就趁机提起册立太子的事。这不皇帝便把大位还给李家了?”
  陈英大笑道:“听你这么一说,这双陆棋竟是社稷功臣。”
  “可不是那样?”鸨儿陪笑道。
  陈英来了兴致,非得过把瘾。于是妓院里的人就带着他们绕了几道弯,去了另一处门里,显是赌博的地方。此时夜已深了,四处都关门闭户,连青楼的正门也关了,不料陈英等人一进赌坊,这里却是热闹非常人们不知疲惫,怕是能通宵达旦地玩乐。玩物者如痴如迷,就说那双陆棋,曾经有个官员非常痴迷有一次坐船掉进了海里,什么都不要了却嘴含骰子手抓棋盘,等到被救起时双手已被水泡得白骨森森,棋盘却仍然抓着,嘴里的骰子也一颗不少。
  但见坊中博钱的花样应有尽有,押宝的,玩叶子的,掷壶的,樗蒲、双陆、长行应有尽有,陈英转头一看,台子上围着一群人在斗鸡,纨绔们大晚上也还在继续。
  带陈英进来的人道:“您尽管放心,咱们做买卖就得镇住场子,赢了不可能走不了。瞧南边那个玩的双陆棋的,起先输急了不让赢他的人走,掌柜的一出面,甭管他是苏家的人,照样让赢家拿钱走人!您没听说过苏家?苏侍郎家的,那又怎么样?来这里玩,愿赌服输,输了怨不得别人。”
  “苏侍郎家?”陈英顿时转头向他指的方向看去,陈英还不认识苏晋?那是亲戚啊!
  坐在棋盘旁的一个儿郎自然不是苏晋本人,陈英隐隐有些印象这小子好像是苏家本族的不怎么熟,大概是苏晋发达之后投到门下谋了个什么差事。陈英本来就对苏晋有成见,继而对那边的小子也看不顺眼了。
  这时那小子拉住一个人道:“来来,玩几把。”
  “算了吧!”被拉住的人笑道,“我劝你老九,今晚手气不好找个楼里的小娘搂着睡了最好。刚刚还听说你把几亩地的地契都押了,哪里还有钱来博?”
  旁边有人起哄道:“苏九这是想白手套金帛,把输给别人的钱套回来。”
  苏九急了,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拍在案上:“说谁白手?这房契值几个钱么!”
  这时陈英的眼睛一转犹自冷笑了一下,碰了碰带他进来的赌场里的人沉声道:“你去和他赌,赢了他家的房契算你的,输了我给垫上……最多五十缗,不算少了?”
  赌坊的人疑惑道:“你为什么不自己上?”
  陈英道:“我不是京师人,不熟地方,况且我拿他的房子有啥用?不过看不惯这小子,花点钱看他乐子。”
  赌坊的人想了想,说道:“您在这等着,我找人去,这钱我不敢独拿,给你找个内行的人来。”他说罢匆匆进了墙边的一道虚掩的门。
  过得一会儿,就出来个脸无血色表情很严肃的瘦子,对陈英招了招手让他们过去。陈英等人跟着进了门里,只见里面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放着一张柜台。柜台后面坐着一个“噼啪”打着算盘的中年人,他头也不抬地说:“你和苏九有仇?”
  “算是吧。”陈英镇定地从身上掏出一叠青纸出来轻轻搁到柜台上,“五十缗,要是输了我只当下桌玩了一回,赢了多少算你们的。钱先押这儿,咱不打算拿回来了,也就不要票据,你们有规矩的不是?”
  站着的白脸瘦子冷冷道:“这活我接了,苏九输了房契还能把人告到官府不成?再说这事儿和掌柜的没关系。”
  掌柜点点头,继续打起算盘来。瘦子见状伸手到搁柜台上的钱掐了一小叠大约三分之一转身便走了,少顷掌柜的不动声色用袖子一拂剩下的钱就消失不见。他们当着陈英的面不动声色就把钱给瓜分了,掌柜的指了指旁边的茶壶:“等会儿,渴了倒茶喝。”
  这时陈英发现墙上有道用帘子遮着的窗户,难怪这屋子里光线这么黯淡,原来是故意的。堂里明亮内屋暗淡,使得里面能看到外面的情形,外面却不容易看进来。陈英便走到帘子后面饶有兴致地看起来,苏九和瘦子的赌博已经开始了,三颗骰子摇晃的撞击声清晰可闻,本来双陆棋只有两颗骰子有用,但赌场上为了防止在骰子上做手脚一般用三颗,点数最大的那颗要排除的。
  时间慢慢过去,陈英看不清楚棋盘上的细节,但从苏九那小子的脸色看出来,肯定是输多赢少。果然不出所料,那小子突然“啪”地将棋盘掀翻在地,腾地站了起来,堂中的赌徒顿时被吸引了注意力,不过大多笑嘻嘻地看热闹。这时来了两个汉子说了几句场面话。
  那瘦子冷冷道:“你还有东西赌么,见现我便继续奉陪,否则就告辞了。”
  苏九道:“你这西市上混饭的泼皮,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有几下子,你能赢我?定是动了什么手脚!”
  旁边的汉子怒道:“说话注意着点,别坏了咱们场子的名声,你手气不好怨不得别人,怕输就别赌。”
  瘦子道:“我不想和你争这些口舌之利。”
  屋子里的陈英见状笑得合不拢嘴,自言自语道:“你越气老子越高兴!”他比自己赢了钱还兴奋,兴头一上来便回头道:“这厮赌品差了点,却是有产有业的主,家里的娘子该不错罢,让他把娘子抵押出来让咱乐呵乐呵。”
  掌柜的道:“我见得多,场子里输急了真有那样干的,不过都是些没靠山的人。但这苏家是要脸的士族,还有官场上的人,一般这种情况是没啥事儿,就怕万一闹大了没好处。”
  陈英笑道:“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我家可是有地有铺面有根的,你们一有风声还怕官府?官府最难拿的就是你们这等人罢,他们真有那力气还不如去抓江洋大盗……”陈英又掏出一叠钱来,“这事儿你看着办。”
  掌柜的眯着眼睛瞧了一眼,这叠钱比刚才那五十缗还厚得多。他嘴上说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却马上喊了一声叫人进来,低声吩咐了几句。
  “要玩就玩个痛快。”陈英道,“别人家的娘子,可比青楼里的娘们有意思多了!”
  还坐在双陆盘旁边的瘦子得了话,便激道:“苏九你不服气,还有赌注?何必在争下去,难道你要把自家老婆抵押出来?”苏九铁青着脸道:“就你?给你个豹子胆也不敢动!”瘦子道:“那告辞了。”说罢作势要离开。
  苏九一把拽住他的衣服道:“来,老子奉陪到底,有种别想着溜。”
  “有种!”瘦子竖起大拇指道,“我不奉陪怕你不服,玩真的就写下契约画押,我借钱给你玩。”
  不料苏九真要了纸磨,里屋的陈英注视着事情的进展冷笑道:“苏家尽出这等败家子,连女人也舍得。”他脑子里忽然浮现出了表妹林氏的身影来。
  掌柜的淡然道:“有的人赌兴上来和亡命之徒没什么两样,什么都不顾,见怪不怪了。”


第六章 复起
  堂中嘈杂空气混浊,这会儿没有吸烟的,但蜡烛、油灯等照明的物什产生的烟尘在关门闭户的赌坊内无法散去,弄得里面烟雾缭绕。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仍然乐不思蜀笑声不绝,当然也有争执声,苏九把能抵押的东西都输光了,正在那里和对赌的瘦子争吵。
  这时门口突然传来了“砰砰砰……”快速的打门声,里面喧闹的气氛很快就开始静下来,靠门的那些人面有惧色。这深更半夜的谁来砸门?不会是衙门的公差抓赌吧?
  一个壮汉走了过来,说道:“别慌我瞧瞧去。咱们在万年县馆里有人,真要是出了事儿能一点风声都没?”汉子说罢便走上前去,在门缝里往外瞅了瞅便拿下门闩开门。只见一个胖妇人和一个小厮正站在门口,门一开就冲进来了。汉子回头笑道:“苏九,你家娘子找你来了。”
  众人都松下一口气,有人道:“这还是苏九家的娘子么?刚才不是听说他连妇人都输出去了。”
  那妇人左顾右盼终于寻到了苏九的位置,也不管周围的起哄径直走了过去一把拉住他的胳膊骂道:“半夜三更还不回家,不赌能要了你的命啊?跟我走!”
  瘦子扬了扬手里的契约微笑道:“今儿你先回去,这东西我先收了。”
  妇人一听话里不对,又加上刚才那些人的起哄,便问道:“那是什么东西,让我瞧瞧。”瘦子道:“苏九把你抵押出来了,有他自己的画押,可不能给你看,你要是一把给撕了,我找谁说理儿去,哈哈……”
  “你……”妇人又羞又愤,瞪圆了眼睛盯着苏九,苏九不敢与之正视。
  就在这时,几个人向这边走了过来,一个口音不像常在京师的人说道:“让她陪咱们一晚上,这帐就一笔勾销了。”说罢不容分手就上来架住苏九的老婆,苏九急道:“光天化日,你们要干甚?”
  “这是晚上!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妇人你管不着了,白纸黑字,想赖账不成?”
  苏九上来拉扯,不料被谁推了一把,一个踉跄就摔倒在地。那几个汉子随即拉着妇人就往里走。赌坊中的纨绔子弟各色赌徒见状不但不加阻止,反在旁边看戏看得欢几乎要拍手称快,有人嚷嚷道:“这下有意思了,来真格的。”
  妇人大急一面挣扎一面骂,很快嘴上就多了一团布条。苏九听得周围的人嘲笑,有些是他平时认识的人,虽然都是酒肉之交脸上总是挂不住,他早已面红耳赤,从地上爬起来就追上去,不料跑到里屋门口就被人挡住抓扯起来。
  妇人被架了进去,站在角落里的陈英暗自打量了一番,心下就非常失望,只见那妇人生得并不算丑,皮肤也不错,胖点也没啥可就是腰太粗身材对陈英没啥吸引力。他便下令道:“赏给你们了,这良家妇人可是花钱也睡不到的。”几个同行的汉子听罢一阵淫笑,有人伸手去抓妇人的胸,抓扯之下把她的上衫撕破了一大块,里面的红肚兜都瞧见了。
  掌柜的见状开口道:“敢情您是真打算当场就把苏九家的妇人给办了?”
  “不是说好的么?”陈英笑道。
  掌柜的冷冷道:“这要是换作别家的,我自然不会管你,况且有契约在,在道上也说得过去不存在坏名声一说。可这苏家和官府有关系,闹大了万年县的人也罩不住。”
  陈英道:“掌柜的反悔了,还是怕了?”
  “那份契约给你,出了这地儿你爱咋办咋办,我管不着。可在我的地方别搞这些门道!”中年人正色道。这时从外头进来了几个壮汉将陈英等人围住。
  陈英左右看了看,顿时哈哈一笑道:“你说得在理,在这地盘上就得听地头上的说法。得,今晚花了不少钱,倒也没白花,见好就收罢,告辞了。”
  “慢着。”瘦子喊了一声,把手里的契约递了过去,“这东西您拿着,我的活也就干完了。”
  陈英笑道:“这东西我拿来作甚?咱们还能欺上门去在人家的家里干什么事儿不成?这倒太看得起在下了。”说罢带着同行者数人便往外走。
  ……不料这事没那么容易就罢休,当晚苏九的老婆上衣被撕坏,出门的时候衣衫不整很多人都看见了的。当场的许多都是吃喝玩乐之徒,自然在茶余饭罢就会拿去当笑话说,又被一些对苏晋的事儿有成见的旧士族大夫知道了,就乐得帮他宣扬,一有诗友聚会什么的就拿去传,一时在士林成了一个大笑话。不少士大夫不满薛崇训专权,正事上不敢去争,但这种事不关己的闲话说起来就很欢乐了。闲话传过几遍之后也就变了内容,把苏九签了契约的事儿说成了他的老婆当场被人淫玩。
  苏晋知道了十分恼怒,将苏九当面痛骂了一顿,又罢了他的差事。随后给京兆府少尹写了一份帖子,让京兆府过问此事,此时京师各有实权的机构很多都是薛党的人。京兆府当即就连同管万年县的衙门差役对西市附近的烟花酒色之地进行了巡查,一下连累了不少赌坊同行,惹事那家早得了消息避风头去了没多大的事儿,其他的违反律法的青楼酒肆反倒了霉,不少人还被抓进了牢里。
  这事儿在长安弄得鸡飞狗跳成了个笑话,薛崇训等人也听说了。熟悉士林风气的刘安到亲王国走动,对薛崇训说:“这事儿本不算大,却也不得不让人注意,一帮人是在坏苏侍郎的名声啊。”
  薛崇训也生气了:“谁拿我的人开刀,就是和我过不去!咱们用仁政想大伙都相安无事,却不是要那帮人随便就能上蹿下跳。京兆府这帮没用的东西,让他们去查就知道拿商贾酒肆做样子,欺软怕硬不中用。宇文公来管管这事。”
  一旁的宇文孝忙道:“王爷放心,老夫非得给苏侍郎一个说法。”他想了想趁机提到,“以前周彬任京兆府少尹时,上到士林下到市井何曾出过这种事儿?周彬虽然品行不及公卿大夫,办实事却能行之有效,毕竟瑕不掩瑜……”
  幕僚们一听就明白了,那周彬是和宇文孝交好,上回出事被罢免,现在风声过了,有宇文孝提起恐怕要复起了……以前周彬被搞下去时,就有人暗地里说过,不论这人坏事干了多少,贵在屁股正够忠心,仕途就没到头。时不过数月,没想到话就应验了。
  张九龄心知肚明,轻轻进言道:“周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到别的衙门挂衔倒无关大紧,却不宜在此时起用为京兆府少尹。王爷早定下了安抚人心宽松之策,而周彬在官场早有酷吏的名声,用他到京兆府不是与定策南辕北辙么?”
  薛崇训沉吟片刻,看向宇文孝道:“先让周彬到内厂历练历练,此事以后再说。现在宇文公务必查清楚是谁在背后陷害污蔑苏晋,把来龙去脉真相弄明白,揪出幕后主使!”
  宇文孝爽快地把这差事接了。这老头子现在的身份白得很,朝廷命官,可知道他底细的人都知道宇文孝的仕途出身开始就是走的旁门别道,既无门第又无科考之才。他办起事来根本不会正大光明地差遣官府衙役,也不讲真凭实据,还是江湖那一套,从市井青皮那里打听了些事儿,也不管真假,就盯上了开赌场的那几个人。
  那掌柜的第二天就被人威胁了,初时他不当回事,结果当晚就被割掉了左耳。掌柜的又怕又怒,急忙召集人手摸威胁自己的那几号人的底细,总算弄明白原来那些人以前在漕河上吃饭,和江洋大盗没多大的区别。这等亡命之徒连赌坊的人也会涑三分,平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路人,这回惹上了事儿掌柜也不敢贸然报复,直接报官又怕鬼魅缠身结下怨,还得请上来谈谈和解的可能。
  不料上门和谈的并不是江洋大盗,却是挂了官府牌子的人,什么内厂这衙门鲜为人知,却真有官身。掌柜的也不禁暗地里叹官匪一家。
  内厂的官员胥吏是怎么和江洋大盗扯上关系的?这便是宇文孝暗地里捣鼓的玩意,他不敢让挂着大案的罪犯洗白,却能收买一些人让内厂管着为他办事。这种事连有酷吏之名的周彬都不会干,周彬怎么着也是正儿八经的官,性情再怎么阴狠也不会和那些人扯上关系;宇文孝却不怕,要追根寻底,他以前起家之时和杀人劫货的亡命之徒又有多少区别?
  见官上门,掌柜心下“咯噔”一声,什么都明白了,这祸定是上次贪财惹上的苏家那档子事。果然来人很爽快地说:“你们别卖关子,更别以为没把柄。咱们来管的事,正是京兆府万年县管不了的,自然用的法子也不是公堂上那套,明白?”
  掌柜的顿时瘪了,只能点头。心道又是江洋大盗又有白道背景,谁他娘惹得起?


第七章 供词
  陈英被供出来后,内厂的人查他已无难度。当日陈英大把花钱本就引人注意,他所住的客栈及行踪都有人知道,加上坊门对外来人口有记录,很快宇文孝就把他的底细弄得清清楚楚。宇文孝随即以内厂的牌票派人前往陈英家直接抓捕,地方官出面交涉时只被告知京里的衙门奉命办差,有疑问可上书朝廷云云。
  这时正好赋闲在家的周彬到内厂历练,宇文孝认为周彬对审讯问供很内行,便把此案交给了他办理。周彬来到内厂私狱,不问青红皂白先将人打了个半死,又过了一遍刑,刚打算要开始问供词,忽然旁边有书吏提醒他“案犯是苏侍郎家的亲戚”,周彬瞪眼道:“你怎么不早说?”书吏道:“您一来就忙着下令,一点空隙都没有,我没找到机会。”
  周彬将手里刚刚拿起来的笔丢下,说道:“今天不审了,先知会苏侍郎,若是他没什么话说,明日再审。”
  就在这时一个狱役跑过来说道:“苏侍郎已经进来了,他闻讯要来瞧瞧陈英,宇文公点头了的事儿咱们也不能拦着。”
  苏晋对陈英显然没多少好感,但那厮是林氏娘家的亲戚,不过问显然不行。这案子是怎么牵扯到陈英头上的,苏晋本身也比较疑惑。他在狱役的带领下走了进来,这处牢狱并没有修建在地下,房子在修建之初也许并不是用来做大狱的,此时四面被封死就改建成了关押人的地方。门窗都钉死了的,里面光线阴暗,俨然有了大狱的气氛。
  苏晋乍一进来还不怎么习惯,亲王国雕楼画栋有山有水原本是风景很好的地方,不料后门这边一墙之隔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刚走进关押陈英的牢房,苏晋就感觉靴子下有些粘,忙挪了下脚低头一看只见到血迹斑斑。偶然的一幕,他忽然回想起了那些不堪的往事,他曾经也经历过牢狱之灾。
  一瞬间苏晋觉得这里不是亲王国的私狱,而是朝廷的大狱,阴湿的屋子、可憎的面孔、难闻的气味、地狱般的折磨……
  周彬抱拳道:“苏侍郎来得正好,您先审一遍供词。”
  苏晋一瘸一拐地走上前几步,看了一眼已不成人样的陈英,不动声色转身对周彬道:“既然内厂宇文公将此事托于你,我怎好越俎代庖?”
  周彬笑了笑,此人面相生得不好,面瘦有点尖嘴猴腮的模样,一笑起来就像奸笑:“这里不是刑部大狱,苏侍郎想要什么样的供词?我来之前写了一份,你瞧瞧要是没什么不妥的让陈英画押就行了。”
  苏晋心道:刑部大狱又好得了多少?当初朝政掌握在另一党之手,对待他们认为的政敌又会讲多少道理?他说道:“还是要问问真相,别冤枉了陈家的人。”
  这时陈英好像听见了苏晋的声音便抬起头来,一张毫无血色的苦脸顿时露出了一丝希望:“苏兄?”
  苏晋板着脸道:“今日你惹上祸事,须得把实情说出来,否则我也帮不了你。”周彬在一旁附和道:“你能开口说话也是个机会,明白么?”
  陈英此时哪里还有以前那优裕的样子?他一脸吃了黄莲般的表情道:“当晚不过是拿苏九开玩笑,也没真把他老婆怎样,哪想得你们要动此大刑……”
  周彬脸色一阴:“这就算大刑?我看你是没吃够苦头。说!是谁在后面指使你,是不是那几家传谣言的士族,要在背地里算计苏侍郎?你最好痛快点认了,我这里早就掌握了证物,有哪些人一清二楚!”
  陈英道:“什么士家谣言,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
  “来人,给我打!”周彬阴沉着脸喝了一声。陈英脸色大变急忙讨饶,但狱卒哪里管他拿鞭子放到盐水里一蘸不容分手就抽,那皮鞭细长韧性十足鞭鞭见血,上面的盐水又浸到皮肤下,陈英立刻嚎叫起来,一个劲喊“我招,什么都招!”
  苏晋面不改色地站在一旁,这时才做了个样子劝了周彬几句叫他别打了。苏晋平时的作风还算个君子,又有“身手不好骨头硬”的气节,不过此时心里却照样泛出一丝快意,对陈英实在没有什么发自内心的同情。原因很简单,他本就看不惯陈英这个人,这回又拿苏家的整,就算苏晋自喻君子内心里也一样是人,以德报怨不过是做在面子上的功夫。
  周彬遂叫人暂且停下鞭打,继续追问陈英“幕后主使”。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被逼急了,没词儿供又要用刑……周彬用刑都是就眼前的刑具挨着一个一个来一遍,接下来陈英看到了一旁的竹签,那是刺指缝的刑具。还没开始用刑,他只觉得双手都在发颤,力气都莫名消失了。这个富家子弟打小何曾吃过这样的苦头,惧得连苦带述,一口一个给您跪下了。最后他被逼无奈,只得把难以启齿的私事都说了出来,关于林氏的以及和苏晋的过节等等。
  苏晋旁听已断定陈英这回说得是实话,又认为这厮还在念想自己的老婆苏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当场就剥了他的皮。但周彬却不信,冷冷道:“别把事儿再往苏侍郎头上扯,这不是什么家务事。”
  陈英道:“明公啊,您让苏兄说句话,他知道这事儿是真的。”
  周彬转头看向苏晋,苏晋沉吟片刻道:“陈英,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不懂这些事,我早就告诉过你安生在家过好日子,你偏要到京里来惹事,现在我怎么帮你?”
  说了等于没说,陈英哭道:“我知错了,饶了我这回罢!”
  苏晋压抑住内心的怒气,佯作无可奈何的样子道:“你公事公办,我要再掺和在王爷面前也不好交代,告辞。”
  “你别走……”陈英急得拼命挣扎,他听到周彬扯什么士族,还真以为自己牵连到皇权争斗的漩涡中了,定有性命之忧,早就吓得不得了。其实只要苏晋真想帮他,苏晋现在是薛崇训身边最红的人之一,哪有什么难的?权力场也就那么回事,只因外面的人不明具体就觉得有多少玄虚。问题便是苏晋根本就不想帮这厮,还想落井下石,只怕在林家亲戚面前不好说话不敢做得太明显罢了。
  苏晋走后,陈英一条命剩下不到半条,浑身都是伤,然后在一份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的供词上签字画押,白白牵连了一大批人。
  周彬就将这份供词呈报到了薛崇训的面前,又详写了一份卷宗。案件卷宗就像在写一个故事,将一件本来是私人恩怨的小事搞成了一桩极具阴谋色彩的大案,一些士家旧党心怀不轨,利用他人设套,继而造谣生事想搞臭苏晋云云。各种动机弄得十分详尽,和真的也没多大区别了。
  薛崇训读了卷宗已信了八分,虽然其中缺少必要的证据,但这事儿要找到真凭实据也不容易。他心道:案犯毕竟和苏晋沾亲带故,如果没那回事,苏晋为什么一声不吭?
  就在这时二龄求见进言,张九龄劝道:“此事不宜继续查下去闹大了,难道晋王要改变亲王国定策么?陈英案的始末无论查没查清楚,也不能在这事儿上拿士族动手。他们就算真干了,也不过是扯些无关痛痒的事,这种情况在当初议策之时不时已有预料么?我们应作出容人的姿态,重在安抚众人,而不是将是非扩大,积下怨气。”
  薛崇训沉吟未答。他想起昨晚重读的《王莽传》,新朝后期不满当政的人越来越多,渐成墙倒众人推之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薛崇训并不是个狂士,他常常也是对世间规则有敬畏之心的。
  当然他认为王莽政权的失败不是因为得罪了某某一些人,而是影响了太多人的利益,那才是根源。眼下造谣这等龌龊之事不过是小事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当政者谨小慎微并不是什么错罢……他想了想便道:“子寿所言有理,咱们偌大的亲王国幕府不能没有一点气度。这事儿就这样办:追究罪责只于设赌局诈财一事,苏九是受害者,还之名声清白,涉案者一律按律法问罪。并于刑律卷宗内告诫那些颠倒是非的造谣者,谴责其道德之劣即可。”二龄听罢欣慰赞薛崇训处事英明。
  有薛崇训表态定案,这事儿就容易了,陈英很快被移交到了京兆府,按律笞八十示众责令其归还财物并罚一倍。陈英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又损失了许多钱财总算被放回家,还背上了污名,因为官府定案为:陈英与市井赌坊窜通一气,设赌局诈得苏九家的财物,并意图玷污其妇人的清白,未遂。
  那些在公众场合说过苏家坏话的人觉得事儿不对劲,暗访出狱的陈英,打听到狱中有人逼供他说出居心叵测的幕后主使等事,他们情知不妙,顿时又忧又惧不在话下。


第八章 天宝
  腊月初五含元殿逢五大朝,虽然皇帝常常会缺席,但京城中的公卿大臣都要去一趟,薛崇训也乘车架进宫好与众臣见面走动。仪仗队刚刚从漕渠边上经过时,忽然听得“轰”地一声巨响,河面上炸开来水花四溅,岸上行人无不大惊失色。薛崇训的卫队急忙停了下来,骑兵分两边冲到大马车两旁,将薛崇训的乘车团团围住。
  少顷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从河水中冒了出来,只见是一个身穿黑袍头戴两翼官帽的“人”,竟徒步站在水面上。“河神呐!”路上的官民大呼,许多老百姓急忙就地伏倒在地上不住磕头。
  薛崇训急忙从马车上下来遥观河中的情形,这时那黑袍神抬起手臂向这边指过来,大喝道:“来受天宝!”薛崇训一脸诧异,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到河边。
  黑袍神的手里忽然出现了一枚白光闪闪的东西,因为他一身漆黑,手里拿着一个雪白的东西就额外反差显眼,他扬起手里的东西往河岸上一掷,把东西向薛崇训扔了过来。这玩意居然没掷准,有点偏高了,幸好薛崇训是习武之人,遂纵身一跳把手臂伸上去总算是接住了。
  黑袍神见状便忽地钻进水中不见了,过得一会儿水面上忽然冒出来一只白鹤,在水面上扑腾了几下鸣叫了一声倏地向天空飞去。
  一旁的苏晋反应最快,当即跪倒在薛崇训面前大声喊道:“上天派神仙下凡授宝玺,天命不可违,请薛郎顺应天命君临天下!”
  薛崇训心下怪之,翻转手里的玉一瞧,读着上面的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果然是君权神授。
  幕僚及卫队将士纷纷下马,伏倒于道高呼道:“陛下万寿社稷永昌。”
  漕河两岸的行人百姓全部敬畏地伏倒在路边,才一会儿就不知人们从哪里拿来了香烛在河边点燃起来,顿时青烟缭绕,许多人念念有词。薛崇训从风中隐隐听到一句:“菩萨保佑我儿大病无恙……”
  薛崇训等人在漕河便停留了一会,继续乘车入朝。这会儿很多大臣都听说了河边发生的事,当面劝进。到得含元殿时,只见皇帝李承宁手捧玉玺站在殿中,一旁的宦官鱼立本宣召禅让。
  薛崇训愣在大殿中间,众臣纷纷侧目,除了一个劲劝他登基的人,人们一言不发。很多人都期待着看着他,特别是常到晋王府走动的一干官员武将,在这个时刻面露红光。
  这事儿恐怕是苏晋等一干人捣鼓出来的,薛崇训怔了一会儿心里琢磨着,河上的“黑头公”是怎么漂浮在水面上的,难道是在河里打了桩?这寒冬腊月的从水里冒出来也挺辛苦。
  他从怀里掏出从河公那里得来的玉玺瞧了瞧:现在我该顺势上位?
  一切恍如梦,薛崇训暗地里咬了一下舌尖,顿时一股子疼痛真切传来,他不由得眉头一皱。曾经有不少人要自己的命,但那些人都消失在虚空之中了,而自己仍然活得好好的,而且上面的宝座就在眼前;曾经面临过很多挑战,又何必在此关头退缩?
  薛崇训顾不得细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位子不是我一个人在坐,就算有些人不满,也不少人想维护它。
  他咳了一声,忽然发现自己说话都有些不利索:“群臣三番劝进,拒弗获得……今天降宝玺,不敢违之。”
  ……次日一早长安城发生了一件很新奇的“政权交接仪式”,武功县的明光军连夜行军至明德门,随即鼓声大作,城门上写着“唐”字的旗帜被缓缓降了下来,然后旗杆挂上了“晋”字旗,其他各门纷纷效仿唐朝的大旗陆续落下了旗杆。
  一切进行得平静而顺利,城中完全没有出现骚乱。虽然朱雀大街上军队的脚步声一直在响,但都在井然有序地调动,北衙禁军奉命北调出玄重门,南衙上番兵从明德门出,分调京畿各军镇驻地。宫廷及城防易手,神策军和明光军掌握了各防务。
  兵权交接之后,然后各门才张贴出诏书复本,有胥吏在那里念,让不识字的人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便算传召天下改朝换代了。新朝姓薛,早在世人的意料之中,改国号为“晋”,年号今年就改为“天宝”,取神仙下凡喝“来授天宝”之意,也喻示天子是得上天眷顾之人。
  不少士人闻变当即就失声痛哭,也有当天就丢下官印脱了官袍直接回乡去的,但照样不缺歌功颂德之徒,各地官府也运转正常,令人欣慰地暂时没有出现暴动之事。那些自喻忠臣者唯有用辞官表达不满,鲜有人愿意直接组织武力对抗的,毕竟当朝者有一整套文治武备,以卵击石无甚意义。
  有大臣上书进言薛崇训迁都,到洛阳登基。但薛崇训与谋士商议之后,认为漕运畅通之后长安不缺物资,又得地形之利,在关中称帝更有王气。长安这边是秦朝故地,军事上防御关东居高临下又有雄关要塞,很占优势;晋朝初立不得不预料可能的危机。至于唐朝以前的关陇武将势力,经过武则天朝之后就没什么实力了,就如程千里其实也算关陇贵族,显然反而成了薛家的亲戚。真正能起来反对新政权的反而可能是山东士族。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薛崇训便于唐朝旧宫太极宫中南面称帝,同时颁诏大赦天下、减免某些州郡一年税赋、及全天下半税。薛崇训倒是想全免收人心,无奈前几年连年用兵军队数量庞大,一年不收税军费都成问题。所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改朝换代没经过天灾兵祸,上来就减税减罪,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谁做皇帝和普通人根本没关系,国策层面农夫走卒又不懂。
  薛崇训在太极宫举行登基大典,是因这处离宫位于长安城正北面位置更好。但太极宫地势低矮夏天会很阴湿,政治中心并不会因此转移,应该延续大明宫的格局。
  果然大典之后薛崇训就搬到大明宫中去了,和他一起过去只有他的正妻李妍儿,家里的其他人仍然住在晋王还没来得及安排。
  一直到深夜,他都还在宣政殿没走,借口自然是勤政。实际上他是因为兴奋毫无睡意,大明宫他不是第一次来,但以前要么坐在台下,要么站在一侧,像现在这样高高坐在宝座上确实是第一次。
  他的面前放着许多奏章,多半都是歌功颂德之词,他一个字也不看,根本看不进去,只顾坐在这里感受新的身份。手放在宝座的扶手上,这种感觉就像手里握着天底下的一切,他的眼睛闪闪发光毫无倦意:从今往后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拥有最高的绝对权力!
  时间已到三更,殿中除了一些当值的宦官宫女早就没人了,但薛崇训觉得大殿上仍然站满了文武百官听着自己发号施令。还有这宫里有至少上万的美女啊!每天换一个能换三十年,薛崇训脸上露出了笑意,忽然想到三十年后她们都老了。前朝的那些妃子能玩?他的笑意渐渐消失,对待李家确实是个问题,第一件事应该去华清宫见见太平公主才对。
  “陛下还未歇息呀?”一个声音把薛崇训的千思万绪打断了,他回头看时原来是鱼立本。鱼立本道:“御厨为陛下煮了一些肉羹。”
  薛崇训道:“我还真有些饿了。”说罢装模作样地拿起一份奏章看起来,心里仍然寻思着大明宫的美女。
  这时一旁的三娘拦住了端食物的宫女,拿起勺子往一个小碗里舀了一点,自己尝了尝,才放她们过去。鱼立本见状心下有些不快,显然薛崇训身边的这小娘是怕食物里有毒。鱼立本心想:“杂家还做着内给事,这些事儿杂家能不知道防患,不信杂家?”
  今晚薛崇训的情绪确实起伏有点大,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东西给他的冲击太大,他有时候很兴奋激动,有时又忧心忡忡,怕被人从皇位上赶下去。总之是又喜又忧,百感交集。
  他吃过宵夜,仍然没有睡意,便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看起来,《王莽传》,从从《汉书》里裁下来重新订的一本小册子,封面为白纸,什么也没有。这篇文他都看过几遍了,对于其中的成败得失也多有见解,只是没身在汉朝,这些故事又是后人根据资料编撰的,不知道实际上是怎么个状况。
  三娘见他脸上忽喜忽忧,忍不住说道:“郎君是打算就住在这里?”
  薛崇训疑惑道:“这里是皇宫,我被群臣拥护上皇位,不住这住哪?此时是决不能再大兴土木新建宫室的,大明宫本来也修得不错。”
  三娘担忧地小声道:“这里都是前朝的人。”
  薛崇训顿时笑了,说道:“不必担心这个,真正危险的定不是小人(没有地位的宦官宫女)而是君子。”


第九章 迎回
  薛崇训还没来得及去流连大明宫中的百媚千红,边关军报就直接报到了他的手里,西面突骑施部落引大食(阿拉伯)兵攻打安西四镇;幽州长史上书契丹有反叛的迹象。这些事应该不是薛崇训夺位造成的,只是以前的遗留问题,因为他忽然登基从开始到现在不过数日,消息传不了那么快,按时间算从安西镇的军报出发时薛崇训都未称帝。
  就算是边关有战事,薛崇训也顾不得,直接把奏章扔给政事堂,令中书令张说权衡后妥善处置。薛崇训自己正忙着要启程出城去华清宫见太平公主。
  什么阿拉伯穆斯林教向东扩张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薛崇训不认为他们这回就真能取得多大的进展。早在十年前他们的“列王之父”就任命了两员大将专门负责东方事务,还扬言谁的军队先踏足中国,就任命为中国王,结果十年过去了也没见阿拉伯人的骑兵进入中国边境。至于契丹的反叛只是“迹象”,还不用太着急,薛崇训认为当下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亲娘,不是称帝了他就能离开太平公主,有她薛崇训的力量才能更大强大才能巩固统治。
  出发时,薛崇训发现奏章里有一份李守一的,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这个自喻直言的人,出于好奇他会上书说什么就随手拿来揣在怀里。
  他的车驾还是以前乘坐的,还没来得及按规制更换,随从也只飞虎团一队及家奴数人而已,已算是十分简行了。三娘和他同乘一车随行保卫。
  从长安去华清宫路程并不远,华清宫的位置只算长安城郊数十里地之遥。不过同车的三娘是个闷葫芦,平时基本没话说,薛崇训便在这时掏出李守一的奏章细看,原来不是说皇位啊正统之类的事,好像是劝薛崇训别爱钱财爱衣食的一篇进言。钱法之后,财物更便于携带,一小袋就价值不菲能买很多东西,反而给了那些不事生产的人方便,实际上钱财既不能在百姓寒冷的时候当衣服穿,又不能在饿的时候充饥;而织物粮食一大堆也值不了几个钱,不用担心被盗匪掠夺,却能让天下百姓不饥不寒。所以李守一上书劝上位者重视农桑,不要成天想着钱。
  看罢这样的奏章,薛崇训只有一笑置之。李守一这样的人能做出廉洁的道德表率,于经济却没什么见识,至少在薛崇训眼里他这样的言论实在太陈旧早不中用了。实在没有贪财好色刘安之辈的才干。不过李守一只要成天说老子名不正言不顺揪着不放,就算省心,回去提笔嘉奖几句佯作接受谏言了事。
  关中的冬天又干又冷,但薛崇训一到太平公主在华清宫的寝宫时,下层的宫室却因室内温泉的缘故烟雾腾腾全是水汽,薛崇训甚至想常在这地方活动会不会得风湿。
  太平公主几乎整个冬天都呆在华清宫,但并不是对外界一无所知,薛崇训认为她什么都知道,朝里那些大臣特别是窦怀贞之流的墙头草不两边讨好就奇怪了。果然刚见面太平公主就说:“不是说契丹人要反叛,你不留在京里跑这里来作甚?”
  薛崇训今天早上才得到的边报,结果太平公主就已经知道了,说不定她比自己还知道得早。
  “母亲大人不在京城,我总觉得缺点什么……就像一座空城,所以就来了。”薛崇训一本正经道。
  他站在旁边,而太平公主正慵懒地半躺在正上方的毛皮软塌上,做了皇帝又怎样,在太平公主的面前他还是不自觉地矮一头,毕竟是直系长辈。
  宫室中非常温暖,太平公主甚至只穿着春秋时节的薄丝衣衫,软塌后面有个平缓的靠背,她仰靠在上面,半露在衣衫外面的胸部因此自然地舒展开来,犹如柔软的水波一般。
  太平公主听得薛崇训那句话,眼睛里顿时露出一丝笑意,那笑容让薛崇训感觉异样,怎么形容呢就是很酷,又像能洞穿人的心思一般,薛崇训一瞬间好像被扒光了衣服示众,各种坏心思都被她看透了一样。她不会看出我想把脸贴到她胸口上吧?太平公主又不会读心术,应该是不会知道的!薛崇训忙把眼睛看向别处,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
  太平公主懒懒地说道:“华清宫冬天不寒冷、夏天不酷热,又有歌舞戏曲、棋弈诗画,平时我还能让玉清陪我修道,也不觉得闷,我看我不如一辈子留在这里好了,反正你翅膀也硬了一声不吭就登基称帝君临天下,还要我这闲人作甚?”
  她说罢本想着听薛崇训又拼命解释并表白忠心一番,哪想得薛崇训偶尔会犯犟,“我登基称帝不是母亲允许的?您多半还暗里扶持了我一把吧?”
  太平公主脸色微变,冷冷道:“你夺了我李家的江山,我怎会扶持你?”
  薛崇训站直了身体,对视道:“母亲敢说我所作所为一点都不知道?事前没有半点可以防备的手段?事实是群臣三番劝进,我连一点阻碍都没有,既然母亲要维护李唐江山,何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话说回去,当初我受兵权伐突厥之前,您就有所预料罢?”
  太平公主一语顿塞,转而怒了,坐直了身体道:“你在苏晋等一帮人的出谋划策之下暗地做些什么,我怎能猜到,又怎想到你胆大包天,敢大模大样地坐上那位置!”
  “母亲大人什么也不知道,怎会一口就说出苏晋,苏晋很出名么?”薛崇训上前走了两步,争锋相对,“这里又没别人,玉清你不会乱说话的罢?母亲何不与儿臣坦诚相待?外祖父高宗与外祖母大圣皇帝之后,现今所剩者唯母亲一人,睿宗之外的几家凋零怪不到咱们头上,李三郎与母亲争权败北,兄弟数人尽数被除。往后母亲就算想恢复李唐社稷,也早就不是高宗一脉的江山,只不过挂个姓李的名头而已,和母亲有多大的关系?而母亲又一直自卑,自认不及外祖母,加上今时今日天下大势又与往常不同,您自己登基做女皇反而会很危险……以上原因,您才长期纵容我一步步上位,其实我都是按您的想法在走,丝毫没有离开过。”
  太平公主瞪圆了大眼睛,面露怒色,她这样沉默了一会儿,才叹道:“难道你认为我只是因为这些缘由吗?”
  薛崇训听罢琢磨了一阵,没弄明白话里有什么意思,便脱口道:“请您明示。”
  “不懂就罢了。”太平公主道。
  薛崇训见她没有勃然大怒,就急忙换了种口气道:“近几年李家天子根本就是个傀儡,咱们家还得长期背个强臣不忠之名,还不如这样正大光明。谁做皇帝又有什么关系,母亲想做儿臣让给您,并一门心思拥护您的皇位。”
  太平公主笑了一下,“你的脸上写满了野心,还口口声声说得那么轻巧。”
  薛崇训下意识用手摸了下自己的脸,随即察觉是不打自招,忙转移话题道:“母亲随我回京,您便贵为太后,公事私事不还得听您的。”
  太平公主的怒气渐渐平息,背又重新靠向后面,若有所思地说:“我有八个子女,都各自成家立业,我却不能享天伦之乐,现在你搬到大明宫来住,倒是可以时常陪我。”
  薛崇训忙抱拳道:“只要您随我回京,儿臣定然每日陪伴在母亲的身边。”
  过得一会儿,薛崇训忽然来了灵感,想出一个很新奇的点子,既然高宗武后可以是两代皇帝,现在朝廷大可以在追薛崇训的父亲及祖上为皇帝称号时,也给太平公主一个皇帝的名义,现在称为太上皇,一则满足了她以前的雄心,二则又避开了天下忌讳第二个女皇当权的大势。
  薛崇训将想法说出来,太平公主只说他胡闹。但她没有明确阻止,薛崇训也就当她默认了。
  第二天太平公主便传旨华清宫的官吏卫队,称不能回绝皇帝的孝心,即日起程回京。薛崇训也就与她同行回去,坐得是唐朝时期的御辇,这车驾名义上是唐朝皇帝给予的殊荣其实太平公主早就在享受皇帝的一切待遇。
  无论怎样薛崇训此时简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和太平公主再次握手言和,比他大败突厥主力时还让他轻松。皇帝有孤家寡人之称,但薛崇训实在不想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当一切危机都要自己一个人承担的时候活起来实在太累,那做皇帝还有什么乐趣?薛崇训可没有千秋万代江山的雄心,能管好一代的江山已是不易。只要有太平公主在一条船上,不仅多了一股强有力的势力盟友能获得大量官僚士族的支持,对李家宗室及其支持者也是一种安抚:既然太平公主姓李,她在掌权,就不可能对李家宗室赶尽杀绝。那些前朝余势没有极大的压力,也很难舍弃一切和当政者玩命。


第十章 待遇
  新的政权宣布一切照旧,以前的王侯爵位公卿大臣享有的封号官位保持原状,实际上除了换个国号年号,连其中的人都还是原来那帮人。一天晚上薛崇训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了鲁迅的一本书,革命之后县太爷剃了个光头,换了名字叫县长,但那把椅子以前是谁坐后来还是谁坐。而今新立的晋朝也差不多是那样,南衙官僚基本一个都没动;武备上有些调整,北衙禁军官署没变,不过羽林军不再驻扎在玄武门,北宫由神策军调防。
  前朝皇帝李承宁搬离了大明宫,一家人住到长安城东北角的入苑坊,他的几十个兄弟姐妹也大多居住在那里。那地方修得雕楼画栋非同小可,起居生活游玩享乐比大明宫差不了多少,平民住宅是全部“坼迁”出去了的,除了修建了大量的楼台庭院,就是山水园林如诗如画非常漂亮。
  实际上玢王李守礼的儿女们在这几年的政局动荡是获利了的,除了李守礼和他的长子被牵扯进一场宫变中死得不明不白,其他几十个人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如果没有持续数年的风波,同是高宗之后,中宗睿宗前后即位,特别是睿宗联合太平公主灭掉意图篡权的韦氏之后,睿宗一脉已有恢复正常传位秩序的迹象,根本没有玢王李守礼他们什么事,李守礼是高宗的孙子但和长安活动的李隆基兄弟比起来就是旁支,一般是轮不到他了。李守礼做幽州刺史时,由于家眷庞大儿女众多又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幕僚就劝过他儿女很多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以免后辈过得太潦倒。显然当时他们家的封地利益都不够分了,那几十个儿女往后的生活都成问题;而现在却能坐享富贵声色犬马,作为前朝皇帝的皇子公主,奢侈的生活是国库掏钱养的。
  薛崇训一党自然不能轻易刻薄他们,不然别的公卿不得说皇子都过成那样咱们下边的人还有什么保障?
  所以以前大伙儿怎么过,现在还怎么过。但问题并非保持原状就能解决的。
  天宝元年最后一次大朝,薛崇训同太平公主在含元殿接受百官朝贺,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的那帮心腹幕僚竟然位列最末,好像这还是特准他们上朝的结果,不然按照亲王国幕府的那些官吏品级,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薛崇训坐在那里没提这事儿,心里却在琢磨:那些出谋划策让自己坐上皇位的一班人马,那是有拥立大功的,于情于理不应该是这样的待遇。除了刘安杜暹等本来就有出身的人,其他一直在亲王国的谋臣在朝里都没位置。
  可是有实权的那些位置早就有人了,朝廷又刚刚表态一切维持原状,总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把人换下来。嘉奖二龄等人拥立之功封爵不给实权?薛崇训又觉得自己住到宫廷之后会越来越远离以前的人,身边没有心腹之士总是不好。
  所以他觉得事情有点难办,便没有轻易提出来。好在从亲王国出身的那些人大部分还有士大夫的修养,也没有急着埋怨。
  大朝之时,正中的皇位是薛崇训坐在那里,而太平公主一样临朝,他坐在后面却位置更高。不过薛崇训并没有不满之处,让太平公主临朝也是他出面请的。这样参与人数众多的场合,除了一系列礼仪都不议什么正事,连西域的军务也没人提及,只有政事堂的张说上书到了年底官员休假市井防火等事,并有各国使臣上表的礼节过场。薛崇训刚登基,已有几个藩国上书称臣道贺,或许在他们眼里中原王朝是李家还是薛家根本没有区别。
  太平公主回京后依然住在原来的承香殿,而薛崇训下朝后的住处在蓬莱殿,便是以前李承宁住的那座宫殿。蓬莱殿位于皇宫中轴线上正合天子的身份,地处太液池南岸、内朝紫宸殿正北,既靠近太液池沿岸风景优美之地方便游玩,属于后宫区域,又临近南部朝廷,方便与朝臣联系,可谓上好的寝宫位置。这里实际上不是一栋房子而是一个建筑群,薛崇训刚封的皇后李妍儿也同住在一处,按照这里的建筑规模就算薛崇训的后宫再扩大十倍也可以把她们全部安置在一处,唐朝留下的宫室建筑特点就是大,地方非常宽阔。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却痴迷建筑,就薛崇训看来大明宫的宫室比他前世看过的故宫规模大了不只几倍。
  以前他在母亲那里参加晚宴也在宫中留宿过,当时就不习惯皇宫里太宽阔的卧室,休息得很不好;现在薛崇训还是不习惯。不知怎地,他总觉得在这样的房子里睡觉非常缺乏安全感。
  睡觉的寝宫比客厅还大,虽然里面摆放着各色家具装饰品,但薛崇训还是觉得空荡荡的好像是幕天席地一样毫无隐私可言,又像一切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中,不能彻底放松情绪。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躺床上愣是睡不着。辗转反侧了许久,发现晚上还有宫女当值侍立在一旁,这几个人他又不认识感觉很不舒服,便坐了起来下令道:“你们都出去,有事我知道叫你们。”宫女们顺从地应了小心离开了薛崇训的卧室。
  但是他还是睡不着,这房子里明明没人了,但由于太大他总觉得有人。身体和精神一向很好的薛崇训难得地失眠了一次,翻身了几回之后心道:难道是我的内心不够坦荡,竟如小人常戚戚?
  不管怎样,薛崇训反而怀念起在晋王府的生活来,身边都是熟人,地方只有那么大,一回去就能放下所有的烦恼感觉很轻松。而现在连觉都睡不着,脑子里还浮现出白天各种装模作样的走路姿势动作语气,全是装的,比如挺起胸手提绶带走八字步真是累得慌。
  他还不习惯新的身份,正如世人现在还没习惯新朝,仍然照以前的法子办事。
  还有在他身边服侍的陌生宫女,虽然一个个低声下气很听话的样子,但她们也是活人不是,对任何事都会有一定的看法,薛崇训在自家里也不能随心所欲。他心道:明天得叫人回去把家里的几个丫头接过来,我还是不习惯陌生的地儿不熟的人。
  而眼下在蓬莱殿除了李妍儿就只有三娘一个是晋王府的故人,现在已是深更半夜了,他不好去找李妍儿,再说在这样让他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什么心思都没有。左右睡不着还头昏脑涨,薛崇训便把刚刚叫出去的宫女又喊了进来,吩咐道:“去把三娘找来,我有事要和她说。”
  没想到三娘来得很快,一会儿就穿戴整齐地进寝宫来了,薛崇训怀疑她根本还没睡下。她走过来抱拳道:“郎君有何吩咐?”
  薛崇训注意到她对自己的称呼一直没变过,不过这也没什么,薛崇训自登基以来除非在庙堂上还不是不自称朕、寡人之类的。三娘的声音还是那样,有点沙哑没有什么情绪冷冰冰的,不过她的着装及言行却是改变了许多。现在她早不穿以前那种像夜行衣一般的青布料子了,那样的衣服在晚上也许更能融入夜色,但是在白天活动的人反而有异于常人,所以她如今的穿戴也很大众化,现在身上的浅绿翻领长袍和幞头就让她看起来像宫里的一个女官。她的皮肤还是很苍白,看上去没什么光泽,和保养得柔滑如脂的宫廷贵妇相比差远了,甚至还不如市井百姓的肤色红润,微微撑起胸襟的胸脯也没有那些半露酥胸打扮的诱人,加上那毫无情趣的饰物和打扮,反正没多少女人味。
  找来了三娘,薛崇训又没什么事儿说,主要和三娘没啥好说的,便打量了她的穿着随口问道:“你还没睡?”
  三娘站在那里没动,大约是当薛崇训说了一句废话懒得搭腔,平时便是这样,她可不管什么君臣之礼。
  面对这样一个人,薛崇训纵是心血来潮要徐徐旧谈谈心事什么的也不能。只可惜这安静的夜晚,孤男寡女的华丽宫闱,以及好闻的熏香暖色的烛火。尴尬地沉默相对了好一阵,三娘还是不吭声,她好像认为冷场才是正常的与人相处,谈得来了反而很奇怪。
  寝宫里当值的奴婢都被薛崇训支出去了,偌大的室内只有他们两个人,虽然没说什么话,却很神奇地薛崇训觉得有个可靠的人站在身边也好受得多。他说道:“今日上朝,王少伯苏侍郎他们位列末等,朝里又没恰当的空缺,我正头疼如何处理此事。”
  三娘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好像薛崇训在说吃饭了没有诸如此类的废话。这要换作别人,肯定会说不能干涉国事之类的贤淑妇人该说的话。
  薛崇训顿了顿见她没开口的意思,便无趣地问:“你觉得该怎么办?”
  这时很意外地三娘说道:“郎君增设几个官职不就行了,难道郎君叫我来是问国事?”


第十一章 靠近
  薛崇训找三娘去扯了些官位功劳之类的事,但这些她从来不过问的,也不关心。这时候她已经明白了,薛崇训找她没事就是想说说话。但是最终也没说个什么所以然,三娘离开寝宫时不由得有些懊悔,但转念一想,如果再去一回恐怕也是同样的结果罢。
  她回到蓬莱殿中的住处,目光不由得转向了搁梳妆柜上的一个箱子,是她从晋王府带过来的行李,就这么丢在那里还未来得及收拾。她便走过去坐下打开箱子,里面除了一些换洗的衣物,还有几个漂亮的小盒子……装胭脂水粉的盒子。那是晋王府里的歌妓非烟在刚认识的时候送的,说买了许多分一些给三娘,大概是非烟见三娘一个年轻女子脸上素颜出于好心的关系。好意难却三娘收了却从来没用过,不过她也没舍得扔掉。
  三娘把里面的漂亮小盒拿了出来,放在柜上,对面有副铜镜,她便坐在那里发了一阵呆。旁边的灯架上点着两支红烛,屋子里的光线有点朦胧,自然比起正殿中昏暗了不少,主要宫里的用度都有配额,身份却低的人按制度分的日用物品就越少,不过就算最低的宫女也比普通百姓浪费多了,民间很多人一到晚上就尽可能就寝休息,哪里能没事点着灯浪费?
  过得一会儿,她便打开盒子闻了闻,一股百花的好闻香味扑鼻而来,加上盒子又做得漂亮,确实挺招人喜欢的,三娘也有点想试试了……但很快她便盖了起来。
  三娘有自知之明,清楚以薛崇训今时今日的地位身边什么漂亮的女人都有,自己的这点色相实在没可能和那些人争宠,再怎么打扮也不能太大地改变肌肤与姿色,毫无意义。古人言视为知己,女为悦己,三娘叹了一口气心道平日里根本没话可说,更别说知己了。
  她毫无睡意,回忆起刚才和薛崇训的谈话中他随口说了一句“宫中的房屋太大了”,现在她也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她在人前总是习惯漠不关心的样子,但是薛崇训说的每一句话她都记得很清楚,哪怕是那些毫无意义的废话。
  她总是这样,很想再“靠近”一点,但每次那样想的时候都有种自卑以及很难说清楚的不自在,就像是大白天穿错了衣服身处市井之中非常尴尬。以前昼伏夜出,早已习惯夜里的孤寂,后来退出江湖投身豪门之下改变了习性,但她的心仍然停留在幽夜之中……在孤寂中煎熬,可是一旦有人走来却又会恐慌不知所措。
  现在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薛崇训为她提供安全、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质,或许这只是一种依赖。有时候她在想自己对薛崇训还有什么价值,特别是他野心勃勃地登上天子之位后,这宫廷内外五步一岗共约几万人在保卫他的安全,要办什么事对付什么人只需一句话便是圣旨正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她自己作为一个刺客对薛崇训仅存的价值都没有了。她甚至想初识之时薛崇训要让自己去顶罪,如果真那样了倒也死得其所。想到那次薛崇训让自己藏到床底下,拼命维护的事儿,三娘的脸上就微微一红:究竟是为什么他要抓住自己这样一个没什么价值的人?
  ……
  次日薛崇训的眼圈有点黑,他在紫宸殿召政事堂大臣及苏晋、二龄等晋王府幕僚议事,张说等以为他要问西域大食和东北契丹的事儿,便将事前想好的对策略写在了象牙牌上以免临时忘记。毕竟这几年朝廷最多的大事就是战争,皇帝本人也多次亲率大军出战。
  不料薛崇训连提都不提战事,却先说起了一件鸡毛蒜皮的事儿:“朕早上来紫宸殿时,见着外面有一处大房子空着,没派上用场?”
  站在皇位前侧的宦官鱼立本忙躬身道:“只有一些内侍省的宦官空闲时在那里休息,里面放了打扫紫宸殿的浮尘扫帚等物。”
  内给事鱼立本作为站位正确的宫廷宦官,无论是在前朝还是在晋朝依然屹立不倒,他对大明宫及朝内外各种事务都轻车熟路,往往能及时解答薛崇训问的大小事。不过他发现薛崇训上朝时身边总带着一个女官,而且和他站得特别近,基本没听她说过话,很得信任的样子。又加上有一天晚上这个女官怀疑内侍省送的夜宵有毒,鱼立本心里对她是有点成见的。
  薛崇训道:“那么大几间宫室却闲置在那,朕想在那里新设一个衙门,挑选一些朝政资历有限而胸有才略的文士在紫宸殿外办公,也好做朕的顾问,查漏补缺时常提醒避免治国之失。”
  说得这里薛崇训微微转头看了三娘一眼,三娘像个诸如灯架香炉等摆设一样站在那里面无表情,但她对薛崇训的一举一动都默默看在眼里,哪怕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眼神,薛崇训好像在说:昨晚你叫我增设几个官位,这不说干就干?
  在三娘的眼里这等国家小事是无所谓的,但张说等朝臣却一下子就重视起来。在朝局机构上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关系重大,就如唐朝时用同中书门下的花样就架空了三省长官的相权,分化资历太老威望太高的大臣权力、加强君权。
  由于薛崇训忽然提及没有什么预兆,朝臣们也一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玄虚,不过张说窦怀贞等老油条混迹官场多年,可不是那么好蒙的。张说当下就说道:“规讽过失、侍从顾问之务已有门下省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官员所领,若再设一府与门下省重叠,不仅会造成冗官加重国库开支,也可能会因此职权不清,问责混乱,圣人不可不察。”
  薛崇训不以为然道:“不过是多几个顾问,有什么混乱?门下省的官员有时不方便进言,若是在内朝有几个谋士最好了。况且苏晋、子寿、少伯等原为亲王国官员,与朕相熟便于直言过失,现在让他们在内朝领职有何不妥?”
  善于阿谀奉承的窦怀贞听罢正色道:“王少伯等有拥立之功,实乃大晋之功臣,正该贵为公侯位列九卿,方显功过赏罚之明。”
  苏晋一听急忙从后排出列说道:“臣等微功不敢炫耀,又因资历不够恐不能服众,蒙陛下隆恩亦不能居庙堂之高,但乞追随陛下左右鞍前马后侍奉便心满意足了。”
  张说等一听话都说到这份上,人家拥立薛崇训做了皇帝,封个什么官爵都不过分,再反对的话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于是张说便默不作声了。薛崇训便道:“如果大家没有意见,我便让内侍省的人将殿外的房子收拾出来,在内朝设一个‘内阁’,在内阁任职的士大夫可参与军机要务劝谏过失。”
  见无人反对,薛崇训就将这事儿议定。新设的“内阁”体系还没有显示出重要性来,第一批职官称为学士,品级只五品小官,没有给予多大的具体权力,只是可以在皇帝面前随便说话不能轻易因言获罪如此而已。
  晋朝初立一切照旧大部分东西都没有革新,但内阁的设立已开始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大臣们都看得明白,只是无话可说而已。这个衙门从刚建立起,它定然不同寻常:三个五品的职官,苏晋、张九龄、王昌龄都是晋王府出身的嫡系,人选就说明了一切。
  宰相和大臣们无不关注,不过暂时却是影响不大,提出国策及举荐人才等权力仍然在政事堂之手。除此之外,太平公主时常在麟德殿欢宴,不仅有歌舞还偶尔有马球赛,政事堂宰相及老臣们和她的关系依然很近;薛崇训早已做出了与太平公主继续二元政治共治天下的姿态,大臣们不是在上头没靠山,所以对于内阁的事儿也不用太着急。
  太平公主听说了薛崇训设内阁的事儿,对身边的近侍笑道:“崇训不是李承宁,他当然应该在身边选一些自己信任的人。”
  不仅是南衙朝臣“脚踏两只船”,既表态效忠皇帝,又和太平公主走得近。还有宫廷贵妇,有些是薛崇训的女人,也和太平公主亲密无间,特别是金城公主和高氏(李守礼的皇后),因为同住在承香殿中常常见面,以前的一点芥蒂早就因为熟悉而消失,倒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大明宫在太平公主几年的清洗经营下,从内侍省宦官到女官宫女很多她的人,薛崇训没动那些人,也没说要挪窝,只从家里把妻妾奴婢接到蓬莱殿去,总之他和太平公主没有什么矛盾。
  这样的格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情况,李薛两家形成二元互为近亲各有权势,竟然和睦相处稳定共存。但是这一切的基础只是薛崇训和太平公主二人的缘故,谁说不是畸形的政治格局呢?等掌权的不再是他们母子,就很难再出现如今的局面。不过那都是很久以后才能暴露出的问题,他们现在实在顾不上了。


第十二章 美景
  突厥战争后,杜暹跟随薛崇训回到长安就差不多等于赋闲在家,他虽然有左武卫大将军的官衔,但这种原本六卫府兵体系的职位在和平时期既无兵权又不用打仗,正事基本没有。他本身又是一个以君子儒将自居的“文人”,平常不喜出门寻欢作乐,一时间就变得非常宅了。
  好在春冬之交长安有好雪,杜暹坐在后院的亭子里就能看见远处雪花中的大雁塔,高高的塔此时就像一座冰雕的奇观,直入云天,雪中赏此景只叫人心胸开阔豪气万丈。
  于是他便在亭中放了一樽小泥炉,把酒放在水中温着,一面赏冰雪下的美妙景色,一面提着笔在挂壁上的一张画上修修补补。好一个盛世长安,云烟飞雪之中只见远处亭台宫阙高塔城楼挺拔如天宫,杜暹翘首仰望时而吟唱几句,他的心情很好,真心兴庆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强大有尊严的国家。墙壁上挂的一幅图原来是一副宽大的帝国版图,杜暹在它面前长身而立,胸中不禁就生出一股子平治天下实现胸中抱负的情绪来,他独自张开双臂比划了一下,好像要将这幅图再次扩大,飘逸的长袍在风中舞动古意盎然。虽然暂时还没能位列中枢掌权,但杜暹毫不怀疑自己的前程将如晴天大道一般宽敞。
  他想起了“薛崇训的”一首词,脱口吟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就在这时,一个奴仆前来禀报道:“阿郎,张侍郎到了。”话音刚落,就听得一声大笑:“了却君王天下事,杜兄好兴致!”
  过得一会儿就见一个身穿红袍头戴幞头的文士笑吟吟地走了过来,张侍郎是兵部侍郎张孝贞,西域大将张孝嵩的家门兄弟。因杜暹在西域时与张孝嵩交好,而今在朝里也与他的弟弟张孝贞关系很好。
  只见穿红衣服的张孝贞在白茫茫的雪景背景下很是显眼,生生给这淡雅的气氛增加了一丝热烈。杜暹忙迎了上去,二人面对站定,若有其事相互鞠躬行礼。
  礼罢张孝贞笑道:“杜兄难得一闲,近日东西两家胡姬酒肆都新进了娇娘,何不出去找找乐子?”
  杜暹淡然一笑:“我还是习惯一炉小火几杯淡酒。”
  张孝贞抬头一看只见亭子上方挂着一副牌匾,上书“宁静致远”,下面却有一副大图,小案上还隔着笔墨等物,笔毫湿的显是正在作画。张孝贞便饶有兴致走上前去观赏起来,回头看了一眼杜暹:“兄台好气度,将一副地图画得如此有气势。”
  杜暹道:“我快费了半月工夫了,等完工了便献给今上。今上是一代有进取之心的君王,定会喜欢这幅图。”
  张孝贞微微一笑,似有玄虚。杜暹情知此兄弟足智多谋,见其表情便忙问:“贤弟何故发笑,莫不是我的拙图献丑了?”
  “画是好画……”张孝贞道,“只是杜兄大可以缓一缓献上,别急于一时。”
  杜暹忙问玄虚,张孝贞便说:“杜兄不闻‘内阁’之事?”杜暹道:“听说了,怎么?”张孝贞道:“要在以前,进入政事堂便是位极人臣,可以大展抱负;但现在嘛,在我看来真正值得进取的反而是内阁的那五品小官。”
  杜暹听罢若有所思地沉吟起来,张孝贞哈哈一笑:“那五品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现在的三个学士,你瞧瞧都是些什么人。杜兄几番跟随今上南征北战,又饱肚诗书,有这样的出身何必去争政事堂那七个位置?话便尽此,你琢磨琢磨我说得对不对。”
  张孝贞几次为杜暹出谋,事后都证明此人确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多以杜暹这回也额外重视他的见解。
  “对了,今日拜访杜兄,是有另一件事。”张孝贞转口说道,“家兄(张孝嵩)仍在安西带兵,部下只四千余将士,情况不容乐观。我替他想了一个法,但不便自己上书,再说今上眼里又没我这个人,上书也不一定受重视。所以想请杜兄帮个忙,把事儿往今上面前说一声。”
  “没问题,有我能办到的事自然义不容辞。”杜暹还没问是什么事,就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薛崇训刚刚登基称帝,还是表现出来比较勤政的,无论有没有大小朝几乎天天都要在紫宸殿与大臣见面,仔细听大家的建议从谏如流,姿态要做足。而且有了货真价实的君权,批复奏章和各项政令的程序简单,中枢运转得也效率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杜暹要进宫去替张家说句话就很容易了,第二天直接过去就在紫宸殿当面见着薛崇训了。
  杜暹说的事儿便是让朝廷用封突骑施部落首领爵位等方式拉拢这个部落,借以阻挡阿拉伯势力的东扩。中原王朝虽然将整个西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当地修成筑堡驻军,但汉兵真正依赖的也就只有那些据点,大片地区活动的仍然是大小林立的西域藩国部落。兵部侍郎张孝贞认为拉拢了突骑施部落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拉拢的方式除了许以爵位名利,还有一件事:晓之以义动之以情,张孝贞想让薛崇训的皇妃突厥公主阿史那卓给突骑施首领写一封诚恳的信劝降。
  本来觉得这事儿挺难出口的,毕竟大臣没有要求后宫做什么事的权力,不料薛崇训一副从谏如流的态度,真就答应了,并叫王昌龄用阿史那卓的口气写一封信,然后拿给阿史那卓抄,毕竟大伙不认为突厥公主有那份考虑周全用词恰当的才能。但信一定要阿史那卓亲笔,因为据说突骑施部落有人以前在黑沙城见过突厥公主,还有一段时间的来往,如果不是公主亲笔,事关国家大事万一被突骑施人识破反倒弄巧成拙显得朝廷没有诚意。
  黄昏时,薛崇训回到蓬莱殿便让宦官去叫阿史那卓来见他。等待的时候,他来到蓬莱殿北边的一处楼台上,半开的琼台在薛崇训的眼里就像现代的大阳台。他踱步到“阳台上”,忽然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搬进大明宫有一段时间了,今天他才注意到这里的风景如此惊艳。前面最显眼的就是太液池,只见雪花飞扬中的湖面白汽层层,真如天上仙宫的云气一般,在云烟之中太液池中岛屿上的宫殿若隐若现,上翘的装饰着鸱尾的建筑有着东方古典特有的韵味,太液池岸边是大片的宫室建筑群,错落有致既端庄大气又不显得呆板。薛崇训低头向下看,只见一群仙子一般的宫廷女子正提着宫灯优雅地从长街上走过,长长的月白裙子让她们的身影修长而挺拔,至少从表面上看去这里的人们都生活得体面幸福,一切都是美好的。
  帝国的中心权力的枢纽本是充满了争斗权谋的地方,这座宫殿竟然如此充满山水之意,仿佛不沾半点人间烟火,蓬莱殿的名字指的是仙宫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过得一会儿身穿礼服的阿史那卓来了,她跨过门槛就微微屈膝,和汉人贵妇一般的姿态作礼唤了一声:“陛下。”兴许是这里的礼仪影响,阿史那卓入乡随俗也渐渐变得端庄雍容,却少了几分在草原上的野性活力。她身上的打扮和唐朝时没有什么区别,大明宫中的妇人们也一样没有因为国号换成了晋就有什么生活习惯的改变,薛崇训有时候觉得自己仍然活在唐朝。毕竟新的王朝是在唐朝完好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非在乱世打破一切新建起来的皇朝,一如武则天称帝建立了周,其礼仪风俗和唐朝有什么区别。
  薛崇训指着太液池回头说道:“这里的景色漂亮么?”阿史那卓终于暴露了本性,在装模作样的举止下,表情却出卖了她,她无意间就露出不怎么沉稳庄重的神情来:“我刚进宫看到这里的一切时就像做梦一样!人间怎么能有这样的地方,这么多人在这里都是怎么生活的,每天就梳妆打扮去参加宴会去下棋游玩吗,中原真是富庶……”
  “我大晋朝有人口数千万、治下十六道三百余州,还不算关外的许多都护府、羁州,大明宫这点地方只是管中窥豹。”薛崇训不禁自豪地说了一句,又说道,“所以这里才是文明的中心、人们梦想之地,只有我们能给天下以昌盛富庶。没有中原的道德仁义典章律法,此时的人们只能像蝼蚁一般卑贱麻木地活着。我们远远超越了西方的大食,如果让他们涉足西域等地,就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人们会毫无道理地被烧死,就算是默啜可汗统治时的突厥也充满了野蛮残暴,怎么和大晋相比?归顺朝廷才是明光大道。”
  阿史那卓崇拜地看着他,一时间没顾得上多想,脑子里浮现出了人间天堂的世界,就像眼前的大明宫。或许如此宏伟的奇观给她的感官冲击太大,初到此地简直能让人放弃以前的现实阅历,重拾起了遥远的梦想。但就算是在京城长安在大明宫,凡事都有道义么……


第十三章 奇想
  美轮美奂的楼台上,宫人远远地侍立着,薛崇训和阿史那卓说了一阵话,然后有片刻的沉默,他便面对太液池习惯性地闭目想问题,这时脑海中忽然冒出一句话来: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薛崇训的记忆中回答者说什么也没看见,然后一个声音说这就是你的生活一无所有。人大约是需要梦想的,就算是骄奢淫逸的统治者也有人拥有“大同”的梦想,有平治天下的抱负。
  在这一刻,不仅阿史那卓相信了薛崇训说的一切,连他自己都仿佛信了。
  “突骑施部落同属突厥人,有人在黑沙城与你来往过,我想让你给他们写一份书信去劝降。突骑施和大食勾结毫无益处,朝廷才是他们的归属。”薛崇训将正事说了出来。
  阿史那卓毫不犹豫地点头欣然应许,没有半点被迫的意愿。她被薛崇训口述的梦想感动了。
  ……西域的事薛崇训就听从了杜暹的谏言,实际上这一套策略出自张孝贞之手。大食太远,薛崇训此时没有想无节制地扩张,他预感到自己还将面临其他威胁,正如以前面对过许多次的挑战。
  不过太平公主那边却在承香殿麟德殿日日欢宴歌舞升平,大约她认为王朝之始应表现出天下承平的样子,正月初天气放晴,她还打算在麟德殿的广场上看马球赛,让薛崇训也去参加,她薛崇训的马球技术也不错。
  薛崇训年少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少年,不喜读书只喜运动,舞棍弄枪骑马打球什么的最爱好了,不过如今他好像变了个人,恰恰相反不好动反倒好静,虽然马球本来打得不错,却实在没多少兴趣。只不过太平公主专门派人来请,盛情难却他便答应下来,心道到了时候上场随便跑跑就行了。心思自然是没放上面,只想着其他事。
  要想坐稳宝座的位置,要想的事还真多。除了看奏章和批复,薛崇训觉得自己吃饭睡觉都在琢磨事儿,很多时候怕思考出来的想法忘记了便让三娘随时跟在身边将点点滴滴记下来。
  为了这事儿白七妹有一次还表现得很不痛快,大概她觉得自己才是薛崇训的“书童”,偏偏她的事儿被三娘给抢了,还不让她看。薛崇训也懒得管她,依旧让三娘干这事,因为他的有些灵感想法事关大局,也有的只是出于构思阶段没有成熟,不想让别人看到,相比之下薛崇训觉得三娘为人要靠谱点,她的交际也不宽说漏嘴的机会都很少。大部分时候薛崇训都不觉得三娘是个活人,就像一台打字机,因为她很少说什么,更不对内容发表见解。
  薛崇训不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常常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大约是前世记忆的影响。比如现在他正在干的事是“造炮”。
  一开始想到这事儿的原因很简单,他认为此后还可能会遇到军事挑战,想要更大地保持自己的军备优势,造枪造炮是最容易产生的灵感,其实他早几年就在想这个了。不过薛崇训前世既非军械专家又非爱好者,连冶金材料方面也是门外汉,有那想法没那水准。
  杨思勖在西南战争中对火药的应用以及杜暹学样炸开了突厥黑沙城的城门,又激起了薛崇训对这方面的希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陆续考虑,他觉得造枪短时间难以成功,就算是火枪也弄不出来枪管技术,难以实用在他看来就是白忙活;而造炮可能性会大得多,而且就算造得不怎么好,拿来轰城门什么的肯定有奇效,这个时代的城池就没有防御实心铁弹冲击的功用考虑,只要有了新武器攻城拔寨不得非常犀利?
  于是他便派宦官杨思勖到武功县,以明光军为大本营,在那里修了几座作坊开始研究大炮。他们一开始捣鼓的东西无非两样:提纯黑火药、铸造打磨炮身。
  之前使用的所谓火药,其实是在道家炼金术的经验上配制的,有很多不必要的杂质,弄一大桶量多还有威力,但要用那种东西填炮就很不合格了。薛崇训在这方面的知识不多,却也记得“一硫二硝三木炭”,直接传旨给杨思勖让他试验。杨思勖将此法作为军机密事,这让薛崇训十分满意。
  就在太平公主让他准备参加马球赛的时候,杨思勖也发来密报,火药很快就造成功了,同样剂量比以前的威力大几倍。薛崇训听到这个消息,心思哪里还在什么马球赛上,干脆觉得赶着先去武功县亲眼看看再说。
  他也没想在出宫时体验天子威仪,连御辇也不用,简单地下旨驻扎在玄武门的飞虎团亲兵随从,然后坐了一驾旧马车急匆匆地就出城了。这辆车真是有点年头了,还是好几年前薛崇训从鄯州那么远的地方带回来的,松木车厢打造得非常结实,使用这么久了仍然堪用。
  当然他最中意的还是坐在这驾里的那股子松木自然的清香,比上漆的华丽马车让人舒坦多了。还有车厢壁上木料本身的流畅纹理,让爽心悦目。
  三娘照样跟着他出行,正在路上时薛崇训作恍然状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便从袖子里摸出一个东西来递过去,三娘默然接到手里一看,原来是一条金闪闪的项链,她疑惑道:“郎君去武功带这东西何用?”
  薛崇训道:“送你的。”
  三娘顿时怔了怔,她心道今天是我的生辰,难道是因为这个?她很希望是这个原因,不过又觉得不太可能,毕竟这事儿基本没人知道,连她自己都不关心,薛崇训哪里知道?再说这些日子见他忙上忙下怎会记得如此小事?她便不动声色地说:“怎么突然想起送我东西了?”
  薛崇训笑道:“不是你生辰么?我上回从白七妹那儿问的,日子没错罢?”
  三娘听罢心下顿时一热,将手里的项链紧紧握住,一时间连自己在哪里都恍惚了,可是这时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便将脸转向别处,仍然毫无表情地“哦”了一声道:“没错,不过这日子是宇文孝以前定的,没什么意思。”
  薛崇训这才想起她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孤儿出身,心下泛出一些同情来,也就不再和她说这事儿,埋头看杨思勖写的东西了。
  三娘心里波涛汹涌,却表现得非常淡然,让薛崇训也信以为真觉得她不看重这个,不过他还是忍不住念叨了一句:“小娘不都希望被人关怀,在特别的日子里收点小意思……”
  显然他想得并没有错,而且三娘基本没得到过关心,这反而不只是小意思。她冷着脸道:“白无常真是什么都和你说。”
  今天几句对话好像很简单平常,其实已经算说得很多了,平常俩人常在一起却很少说两句话。薛崇训听她今日难得搭腔,便继续开玩笑的口吻道:“你这么一说我倒是真想起来,她能在我面前说你,没在你面前说过我么?”
  “说……说什么?”
  薛崇训听她声音有些异样,下意识抬头看了一眼,竟然发现三娘那张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了奇异的浅红,这样的表情如果出现在别的女人脸上当然是非常正常普通的事儿,但在三娘却很少见,她害羞了?薛崇训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和白七妹之间的那几次“奖励游戏”,这女鬼不会把这样私人的事儿真和三娘讲了吧?薛崇训不禁愕然,她不是性冷淡么?
  他便诈道:“白七妹不和你说了么,你说是什么?”
  不料三娘这时竟然发火了:“你们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白七妹是长得漂亮,你让她在身边就行了,她的身手不比我差,还要我做什么!”
  她几句话像连珠一样冒出来,薛崇训真没听她说话这么快这么顺畅过。她说罢便敲了敲车厢喊道:“停车。”
  薛崇训一看这小娘是真动气了,不过他现今贵为天子,谁能在他面前动气?三娘能这样他不气反倒感觉有些异样,随手一把抓住她的手腕:“你要去哪?”她的手腕依然冷凉似雪。
  这时传来了侍卫的声音:“发生了何事,赶紧停下来。”薛崇训挑开帘子说道:“没事,继续赶路,天黑前到明光军军营。”
  “是。”一个声音应道。
  三娘低头看着薛崇训紧紧抓住的手道:“我还有什么用,你还留我作甚?”
  薛崇训心下觉得有点好笑,面上当然不敢嬉笑出来,否则三娘更要认真,她倒是很少这么耍过性子,特别在自己面前。薛崇训还是挺会琢磨女人的心思的,略一思索便对症下药道:“谁说你不漂亮?这么久我没有对你无礼,那是真心看重你,你以前不是说不想做玩物么?”
  三娘心里说:只要你留我,做你的玩物也可以。
  薛崇训仍然没琢磨透三娘的心,也许是交流太少了。他便试探性地把手慢慢伸到她的脸庞上准备看她的反应见机行事,这时三娘抬起头来正视薛崇训,她的眼睛里不再像平常那样冷漠毫无情绪,薛崇训感到了一种哀求一种自卑一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他心下忽然微微一疼。


第十四章 旅途
  在摇晃的木板厢中听一路上滴答的马蹄声,这样的旅途三娘和薛崇训有过无数次,平常人出行不易,但薛崇训的身边有众多随从照料一切旅行也不是件艰难的事,只不过马车总有些颠簸罢了。三娘以前替宇文孝跑江湖,走过很多路,自然明白跟随薛崇训出行算是非常轻松的。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在薛崇训的身边充当的是侍卫一类的角色为了保卫他的安全,但想起来真正保障安危的是他的身份,诸如有众多精锐骑兵带兵器的家丁;而自己也因此被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壳中,分享他所拥有的东西。
  三娘看着薛崇训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卫国公变成天下之主,她知道他除了出身贵州,还想过很多东西、做过很多事、与很多人来往争斗,才能拥有现在的一切,并且让他身边的很多人分享带来的安全与富贵。所以三娘认为他有许多美女簇拥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三娘过得很简单甚至不愿意与不相干的人来往,因此她要求的也很简单,更不想要太多的东西,只要能追随一个人就好了。以前是宇文孝,但宇文孝只当她们是工具,其实以前她觉得做一个工具也没什么不好,她是个无法太操心的人,或许是成长的环境太幽闭,使她连普通人的生活技能都没有。但作为工具的悲哀便是宇文孝改行了,她这种人不仅没用还是隐患,就像作案的凶器需要被毁掉,而她不仅仅是工具还是一个人就有求生的本能。
  然后她遇到了薛崇训,被作为工具利用完后却被他想尽办法地保护,这时她就意识到薛崇训不是宇文孝那样的人,他会做一些毫无原因的事。之后长久的日子,她不只一次感受到这样的关怀,渐渐沉迷其中……或许是贵族门下的生活太安逸了,才会让她有心思看重这样的东西。
  刚才薛崇训说不想把她玩物,三娘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心道我早就明白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如同以前把自己当工具结果呢?她根本不怕这个,只恨自己生得没白七妹那般的姿色,想做玩物而在其他娇娘面前自惭形秽,只怕不能合他的心意。
  当薛崇训的手触碰到她的脸庞时,三娘没有反抗,神色也冷冷的,但她这样并不是因为反感,实际上她现在脑子里想的是非烟送的那几个漂亮的胭脂水粉小盒子,如果像其他女子一样抹了那东西会不会漂亮点?
  薛崇训毕竟只会猜,不能直接看到别人心里的想法,他见三娘这么一副表现感到有些困惑,特别是起先她抬起头的眼神真叫他有些于心不忍,和三娘都认识这么久了他实在不忍心伤害她。他甚至怀疑或许三娘压根对那方面没兴趣,她们那圈子的几个女人都有异于常人,像那个太平公主身边的女道士甚至喜欢女的,作为有着现代人记忆的薛崇训对这个倒是不陌生,亲自遇到却很少。
  他本身是个好色之徒,但并不缺这个,宫里一大群女人巴不得被临幸呢,如果三娘不愿意,他真不想强迫她什么,虽然他很喜欢这个女人。要问自己喜欢三娘什么?薛崇训心里也说不上来,或许是这种眼里只有一个人的忠心和常人不同,也就没有尘世中人的势利俗气……还有他莫名地被三娘身上那股子幽冷的气息吸引。
  薛崇训正想打退堂鼓,想缩手时,不料三娘忽然抓住了他的手,将脸靠了过来在他耳边颤声道:“想要什么……就不要犹豫。”
  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和勇气,另一只手里还握着薛崇训送她的项链,此时被紧紧握着手心都被搁得发疼了。
  薛崇训听罢释然,随即便毫不纠结地解她的衣服。他脱过很多次女人的衣裳,对于这活已是十分娴熟,脱三娘的衣服也不例外。只不过她看起来十分紧张身上绷紧双臂生硬,多少给薛崇训增加了一点难度。
  不过仍然没一会儿她便赤身面对薛崇训了,由于天气冷车厢里也好不了太多她的肌肤忽然暴露在空气中顿时起了一层鸡皮。薛崇训只觉得面前一片白,虽是白天车厢是封闭的光线其实有点暗,更显得她的皮肤白得毫无血色……其他女人的肌肤也有养得白的,但东方人本身是黄皮肤总是黄色的,三娘的皮肤却没有一丝其他颜色,甚至让薛崇训怀疑她的血统,不过从面相等特征看她显然是汉人。她的身子其实有点瘦弱,平时不觉得,此时才更显出来。唯有隆起的胸脯才让薛崇训感受到了一些柔美,只是仍不能那些娇娘那般如水波一般的柔嫩相比,三娘的乳房生得不够丰满,不过形状仍然不错,毕竟她的年纪不大。
  “还好吗?”三娘轻轻问了一句,她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应该很冷但她是个经历过艰难的人并未表现出来。
  马车仍然在枯燥单调地行进摇晃,车上的人也随之微微摇晃着。薛崇训没有说话,语言那是在穿着衣服时说的,而现在不需要说太多。他拉开绶带,敞开了长袍和白绸亵衣,将自己的胸膛也袒露了出来,然后把三娘赤裸的上身抱进来,让她贴在自己身上。顿时薛崇训像是抱住一块冰或是其他没有生命的东西,被激得打了个冷颤,或许是她暴露在冰冷的空气中身子变得太冷了。“不冷了吧?”他问了一句。
  三娘几乎没有听清他说了什么,离得这么近也许听见了的但她已无法想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只“嗯”了一声。她的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只觉得忽然掉进了温暖的云雾之中,感受只有一片热气。薛崇训的身体无疑是热血的,结实的前胸不仅有胸肌还有腹肌,得益以前的习武锻炼,这在他自己的前世也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手臂环抱住三娘的腰,一只手从她的背上抚摸而过,流畅的曲线,果然苗条有苗条的好。贴在他胸膛上的乳房也渐渐被他的体温温热了,就更加柔软美好起来。
  至少在薛崇训的感觉里气温已不断攀升,情欲进入他的心里。见三娘头上仍然带着幞头,他便伸手摘掉,然后拉掉头发上的木簪,顿时一头青丝就滑将下来……薛崇训认为这样更有感觉了。他把口鼻贴在三娘的耳朵、脖子上亲吻,闻到了一股子淡淡的香味,或许并非香而是女人身上的激素味儿,很淡,不过在他产生冲动时这种气味无疑是最好闻的。
  三娘僵硬的身子渐渐变得柔软。一旦开始就无法收手了,薛崇训放弃了一切束缚尽情地品尝她的特有寒冷,含住她的乳房舌头刮过她的乳尖,感受到它充血变硬让他有种很受用的快感。他甚至亲吻她敏感的腋窝。
  三娘第一次与人这么近的接触,而且第一回就是这么“放肆”的体验,平常难以想象人与人之间能粘得那么紧。腋窝下也感受到薛崇训的舌尖,一股子奇痒让她几乎要笑出来,不过三娘是一个极尽自律的人,她无非让自己随意表现出什么,饶是痒得受不了,仍然一声不吭。
  她任凭薛崇训为所欲为,哪怕他是十分重口的作为,她也不表示任何反对,只是在他的嘴和手忙活着掠夺她的全身的时候,她悄悄伸手摸了薛崇训温暖的胸膛。她明白自己除非是迷恋得无法自已才会这样做,此时此刻她喜爱薛崇训的一切,哪怕是常人难以接受的阴暗残忍面,她都觉得理所当然,三娘本就是一个黑白不明的人成长所致非装出来的。
  粘乎了一会儿,薛崇训就撩起她的下袍脱她的亵裤,三娘听凭他所为,她已明白将要发生了什么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此时妇人们很看重的贞洁她也不在意,在她眼里如同人的性命一般不重要,性命受到威胁时还会有本能地抗争,这种东西她什么感觉也没有,不过若非她愿意他人实在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
  薛崇训对于房事实在和吃饭一般多,他都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非就是脱掉女人的衣物然后抚摸磨蹭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搞,这时女人多半也动情想要了。不过此时他见三娘毫无反应,虽然知道三娘是个不多表现的人,但这种事有时候是无意识间反应出来的,见状多少觉得有些异样,心道难道是我的手段不到位在她身上不管用?
  显然三娘是个处女,对于这个薛崇训都不用想,这几年瞧她的生活习性就清楚得很。亲了她这么久都没什么反应,这要是直接上还能让她有什么乐趣可言?于是他打算先用舌头,在充满情欲的时候他对这种事毫不纠结,或许平时还因为环境的影响顾点礼仪廉耻,可缠绵起来他没任何压力。他便抓住三娘的下袍往腰间推去,埋头将嘴凑了过去。


第十五章 苦楚
  她没想到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能联系到一起,这无疑在挑战她以往的认知。况且薛崇训出身贵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严肃知书达理的人,穿着讲究言行合乎礼仪,本身也生得算是仪表堂堂,不过他干起猥亵之事来竟也毫不含糊。
  三娘干过很多坏事,主要是谋害他人性命,但日子久了她对这些坏事已经没什么直观的感觉。而此时此刻却明显地感到是在做一件决不能见光无法让人原谅的大坏事。她对这样突然发生的事一开始是有点抵触的,下意识抬起手想抗拒,但最后她仍然什么也没有做,只能认了。她也不好意思表现出什么来。不过她能清楚地感觉到薛崇训那有些粗糙的舌苔,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片刻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所有的力气都被抽离了身体,一种奇妙的让人忘乎所以的欢乐在羞愧之中徘徊。她的脸已经不再苍白,却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红,虽然薛崇训埋着头看不到她,她仍然紧闭着双眼不能面对一切。
  很快三娘就愉快起来,两人的一些羞于见人的经历,让她觉得仿佛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秘密。她原本就是一个背叛了大流道义的人,经过了一会儿下意识的抗拒,便开始接受。那处身体上几乎让她遗忘的地方,此时让她觉得竟是连接彼此的要冲之地,薛崇训卷起舌头探入时,三娘仿佛觉得他触碰到了自己的心底。
  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仿佛不是在喧嚣尘世,没有了身份的差别,没有了周围的一切,他们到达了一个世外桃源般虚幻的二人世界。
  三娘无措地被动接受着,但她不知道该怎么表现自己,就算是有些本能的冲动也忍着。她就是这样的人,平时的喜怒哀乐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在她的认知里觉得在那种时候应该喜应该忧,她几乎都忘记了感受,而此时清晰的体验让她的感官都一下子活了起来。
  薛崇训没听见什么特别的声音,便使出满身的解数忙活了好一阵,虽然三娘仍然像死人一样一动不动,但他总算从蛛丝马迹中明白了她的感受,因为她的双腿甚至都微微发颤,皮肤的红也出卖了她的内心。
  在撩拨别人的同时也在撩拨自己,薛崇训也同样愉悦,他总是觉得生活在演戏,平日里高贵得体的仪表、考虑周全的措辞、各种礼仪,都是在人前标榜和表现着自己好的一面,当然他也明白这才是文明的表现,但这些都不让他觉得纯粹,好像只有干不被世人接受的坏事才能满足本身的一面。这种想法让他在某些时候肆无忌惮,想方设法做偏执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不敢干的。
  薛崇训的口鼻放开了三娘那里,把沾满水渍的嘴靠在她的耳边悄悄问道:“高兴吗?”此时此刻廉耻以及其他光鲜的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三娘虽然没有主动迎合,却早就忘记了诸如脸面之类的东西,她默不作声,她这样反而让薛崇训觉得还不够击碎世俗。于是他便把三娘的身体转了过去,一手把住了她白生生的后面,一手按住她的腰让下压这样就让她的臀给翘了起来。这个姿势让三娘觉得很是羞辱,因为隐秘地地方都暴露出来了,而她又看不到后边发生了什么。
  薛崇训便把自己那话儿放到三娘那柔软的地方磨蹭了一会儿,正想进入正题。这事儿对三娘来说可能是未曾经历过的新奇事,但薛崇训觉得这样下去就流于平常了,他贪婪的心感觉这样还不够。他想掠夺三娘的灵魂,无尽欲望能激发任何有悖于常理的好奇心。于是他便将那东西微微向上挪了一点,触到了另一处地方。
  三娘本能地将臀往前缩了一下,就算她没经历过人伦之道,也明白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显然那另一处桃源之地就天生没有男女之欢的用处。从小到大她的世界是封闭的,但有些事儿到了年纪可能真可以无师自通,而且市井中总不缺开粗鄙玩笑把这种事儿挂到嘴上的人,也让三娘被动地增加了见识。不过今日的见识更甚,薛崇训平日很少说粗话,但真干起来更放得开,实际上和晋王府来往的那些贵族大臣也是和薛崇训一样知书达理一本正经,但皇室士族的荒淫三娘是清楚的。
  “不要……你要做什么?”三娘总算是忍不住开口说话了。
  薛崇训道:“你不愿意?”
  三娘红着脸道:“你不要骗我,不是那里罢……”
  薛崇训很少自居君子,但常常自居文明人不使用暴力的,当然这要除开更暴力的战争。在此之前他一般要和女人说说自己的歪理,对三娘就更简单了,他俯身抱住三娘的裸背,在她耳边充满柔情地说:“你以前不是说愿意为我做任何事么,这样的事你愿意陪我?”
  本来薛崇训认为三娘会辩解,人之常情。不料三娘沉默了片刻竟然“嗯”了一声。
  这让薛崇训反而意外而疑惑,他跪坐在那里怔了好一会儿。
  三娘无力地侧躺了下来,感到薛崇训半天没动静便翻过身来,忽然主动地将自己娇小的乳房贴到薛崇训的胸膛上,脸上笑了一下。
  霎那间薛崇训瞪圆了眼睛,记忆里很少见三娘笑过,她总是板着脸面无表情,而一个笑容却能如此生动叫人遐思,虽然不怎么自然好像是冷笑。
  三娘把红唇凑了上来轻轻说道:“不是要我做你的玩物么?我心甘情愿的。”
  于是薛崇训就真实施了,没有什么让他觉得不该做的。
  初时难以描述苦楚与难受让三娘几乎无法忍受,仿佛堕入了十八层深渊,那不只是痛。她走过江湖路,总有吃亏受伤的时候,但只是筋骨皮肉的疼痛并不是不能忍耐,她是一个有忍耐心的人,可是这时她几乎不能忍受了。她觉得自己整个都被撕碎了受了致命伤很快就要死掉,又觉得被困在仅仅容身的狭小笼子里憋闷异常,自尊心脸面等玩意早已荡然无存,她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
  但是过了许久她又从苦楚中感到了别样的快意,如同喜欢喝苦涩的茶,她渐渐地能从苦中体味到其他东西。只是这样的快意和先前薛崇训俯身亲吻她的时候完全不同。
  当这一切都结束时,她只能蜷缩在车上任凭身体不遮掩地暴露着,寒冷与羞臊在此刻已算不得什么。薛崇训倒是拉了大衣轻轻给她遮上。
  她全身都被掏空,力气与精神全无,疲惫地说道:“你抱着我。”薛崇训便依言拥其入怀。三娘贴着他柔声说道:“有一天我定会设法取你性命。”
  薛崇训笑道:“那你肯定也愿意陪我一块儿去。”
  黄昏时分一行人到达了武功县明光军驻地,天气晴朗甚至能看见西边的太阳,不过晴了一天各处的积雪仍旧没有化完。薛崇训整理衣冠,见三娘很受伤的模样,便说:“你不用下车了,一会让人直接送你到行辕。”
  三娘没有说话算是默许,过得一会待薛崇训下车她就听见了外面各种一本正经的说辞,许多人呼万寿无疆,三娘虽然没看见但也可以想象此时薛崇训的尊崇,然后就听薛崇训半文不白地朕来朕地说了一番大道理。要不是亲身经历,她难以想象这样她现在追随的人在威仪之下有另一面。
  薛崇训到得武将官吏们为他准备的行辕,立刻就召见宦官杨思勖及内侍省两名宦官,余者都阻挡在外,行辕内外飞虎团警戒。将士们都知道天子在和大宦官商量秘密武器的事儿,因为试验在军营中进行,虽然绝大部分人不知细则,但火药爆炸及几个铸铁的作坊很明白,大伙多少也知道一些。
  长得又黑又瘦的杨思勖其貌不扬还是个宦官,但薛崇训是清楚的,此人实际上是一个对军事颇有造诣的人才,肚子里有货。
  杨思勖拿来了三种粉末,都用木盒装着,显然是有关火药的东西,制造出来的过程中有薛崇训的重要意见,也有杨思勖的揣摩。其中一种是硝粉,好像很神秘其实知道怎么做就很简单,是从钟南山采得的硝石加水和草木灰煮,滤掉杂物冷却结晶而成;另外一种是硫粉,也是采了硫矿提纯,烧煮融化取其上层;最后那样黑漆漆的东西不知道是木炭还是火药制成品,三种配方混在一起应该也和木炭一样是黑的。
  这次技术改进其实就是提纯的过程,对火药的本质没什么改变。以往军中制作的火药是从民间炼金术那里得来的经验,大家并不清楚起作用的成分,只把那些炼金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自然不相关的杂志就很多,稀释之后威力有限;现在经薛崇训的指点,找到了只对爆炸有用的材料,便制作而成了。
  “这是火药?”薛崇训指着黑漆漆的粉末问道。杨思勖道:“回禀陛下,正是火药,威力惊人。”
  刚才薛崇训听了杨思勖禀报整个制作过程,都不用等亲眼所见爆炸效果,就可以断定这玩意确实成功了,毕竟它本身就很简单。一硫二硝三木炭,薛崇训从未怀疑过“前人”的成果。
  不过眼前这黑乎乎一团,在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就算外人得了这东西也不一定容易搞清楚其成份及制作过程,此时的人们判断一种东西无非就是闻气味尝味道什么的。薛崇训便道:“配方文卷是军机密案,泄漏出去者死罪。这玩意咱们能做,别人也能,不要自己造出来的兵器被敌人利用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大约是薛崇训的话有些俗了,另外两个宦官不禁笑了起来,但马上见杨思勖和薛崇训都一本正经的,他们就急忙憋住了笑意。杨思勖躬身道:“奴婢遵旨。”
  薛崇训看了那两个红着脸尴尬的宦官,自己也笑起来:“保密一定要做好,就算以后别人迟早能弄明白火器,但现在咱们是有武器优势的,而等以后或许咱们又能造出更领先的兵器,随时保持技术优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薛崇训又问大炮铸造,杨思勖答还没成功,用泥模灌铁水铸造了炮身,但太脆了一装火药就炸膛,应是铁质不过关。军需作坊造的刀剑等冷兵器倒是质量很好,可那是反复锻打出来的效果,这种法子用来铸炮显然不行。

版主:小脸猫于2018_03_29 8:06:39编辑


喜欢4584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complaint举报反馈]·[4584 的私房频道]·[返回禁忌书屋首页]·[所有跟帖]·[-->>回复本帖]·[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前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提醒:主贴楼主有权将不文明回复的用户拉入他/她的黑名单,被多名主贴网友标记为黑名单的ID将被系统禁止在本栏目的回帖评论;)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Login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插入音乐插入音乐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






    [ 社区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

    Copyright (C) cool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