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传说,一种近乎完美的想象
回答:
【春的故事】(30) 王婆再世 作者:方鸿渐
由 jackcheng2019 于 2019-08-26 19:16
《轨迹》作者:何玉忠,昆山作协会员,其作品散见于《诗潮》《北极光》《绿风》等各媒介刊物,另著有长篇小说《苦乐年华》。诗集《竹箫声声》,《一只灰鹫飞过》。 cool18.com 去年夏天,在我的索求下,何玉忠先生将其小说《轨迹》、诗歌集《花之彼岸》两书赠送给我。《轨迹》扉页上的图片很直观,是一列老式烧煤的火车,从雪山的脚下行驶过来。全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却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当了十年的森警战士。后来转业到当地的铁路部门,其间有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树典型人物偏偏典型人物因违规羁难,羡慕朋友自主创业成功,自己确是人孤行单。而其间情感、人性、社会现实组成了一个三者不序的故事。 cool18.com 初读的时候《轨迹》小说里的情节并没有打动我,或者说给了我什么深刻的启示。直观的感受好像看了一部很长的流水账记录。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把《轨迹》分割成一段一段,又消化了几遍。我始终觉得,和其它我看过的小说相比,《轨迹》里塑造出来的人物矛盾不够明显,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而人性的善与恶,也无法明确的归分类别,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后来细想想,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与恶,恐怕任谁也不能一眼区别,一言定论。人的本身就是善恶共同体,《轨迹》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本身写法,从一个个侧面和一个个微点把人性剖析出来,让人觉得现实残忍、无奈、恶心, 突然就有了疑问,这个世界还有纯粹吗?但这就是人性的真实面,而正因为一个三者不序的故事,还原出这些真实面,或许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cool18.com 主人公何苦来,在东北当了十年的森林警察,然后转业来了铁路部门。故事的开头就是上司李大昆局长就用一段洗~脑式的对话,打消了何苦来想到地方上,下海做生意的想法,何苦来留了下来,做了监察处长。李大昆在开导何苦来的时候说:“咱大错不范,小错误不断,鬼拿咱们都没有办法。”这是我所定义的微点,是《轨迹》的第一个微点。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就是人性的体现。从人的好逸恶劳的根性来讲,他这样的想法也是最本能的,再正常不过了。 cool18.com 何苦来初任监查时,是勤政的、是想干出一番成绩。只是他的倔强,最终拗不过这一条条隐形的规则。何苦来在一次658次列车监查过程中,发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此次列车有私自带货以公谋私的违纪问题。另一件是看到一名任劳任怨的列车工作人员,用开水冲化结了冰臭哄哄的便池。事情本来很简单,依规定,好的要奖,坏的要罚。但是,这名叫做杨柳的储备干部,是局领导杨书记的亲戚,杨书记是何苦来的上级主管,事情最终不了了之。只有那名叫作海英的列车工作人员,内部的报刊上给予了表扬。这是一个侧面,又展现出人另一种本能,权衡利弊,视若无睹。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然而它就这么恶心的存在着。 cool18.com 李大昆局长托小孙带给何苦来的一席提防俞士乔话,让何苦来失去了方向。因为何苦来初任监察处长时,受了不少俞士乔的照顾,就连内部报刊表扬海英的这篇报道也是俞士乔当记者的老婆写的。而何苦来不知道的是,他对658车次处理的一举一动一点想法,都通过俞士乔牢牢的掌握在杨书记的手中。海英死了,死的有点离奇。内部开始盛传何苦来要送到党校深造,这对于何苦来来说,这也是他一个极力想实现的愿望,也许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和放过杨书记的亲戚杨柳有关,也许和那一则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ool18.com 我无力再把《轨迹》里的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从658列车案件,到陆口林业局案件,到党校深造化为泡影,朋友顾哲被双规,到回到鹿城出任总经理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在利益结党营私,政治上随波逐流,经济上贪图私利,作风上粗鄙庸俗。然而人在其位,一切都觉得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一切看去都是当然的,没有话可说。 cool18.com 用何苦来自身的体会来讲就是:社会是个大染缸,早晚是要染黑的,不管曾经是多么的纯洁,守节的决心有多大,终究是梦一场,“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传说,一种近乎完美的想象。
|